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我本來想說

《滌》在小樹場的分享會,最後汶子問:「你現在還是都早上起床寫作嗎?」她問題還沒問完,我馬上就說:「沒有。」我說沒有,可是我很想啊,「早上起床寫東西的感覺,真的很不錯……」汶子說沒關係啦,先休息一下。」哈哈對呀休息一下,可是其實我已經休息很久了,我很想趕快再回到每天早上晨寫的節奏XD。
 
昨天回到鹿野,睡前還信誓旦旦地說:「我明天要早起!」然後調好鬧鐘。結果今天鬧鐘還沒響就被尿尿叫醒了,看了一下時間,「六點二十分……」距離我表訂的起床時間只剩十分鐘,可是我還很想再睡,因為在高雄的三天我沒有一天熟睡啊啊啊啊。我就想,今天再讓我偷懶一天好了,於是我上完廁所又回去睡覺。老實說這一輪根本不算睡覺,只是賴床。可是鹿野家實在太好睡了,我終於體會到什麼叫做「報復性睡覺」──就是要給它好好的睡個爽。
 
好,其實我本來沒有要寫這些什麼睡覺不睡覺的廢話……嗯,講到「我本來沒有」,我又想到汶子的一個問題。汶子說,你在寫滌的時候經常出現「我本來想說」──
 
「你本來想說,但最後沒有說出口,可是在後來書寫的時候又把它寫出來……」
 
我說是喔,我在寫的時候經常出現「我本來想說」?後來想想,確實有這樣的印象,但是到底「我本來想說」什麼?我的記性不好(儘管是自己寫的東西),於是我去翻書找出來──
 
「我本來想說,碰到不會怎樣。但想著想著又覺得這是廢話。滌就是覺得會怎麼樣,所以才會那樣在意,去跟他講說不會怎樣,好像是廢話,好像是屁話。
 
所以我沒有回話,我聽他說。」
 
嗯,我想起來了。
 
在某些事件的當下,「我本來想說」什麼什麼,但就在那個要說出口之前思緒還在腦袋轉的那個當下,決定不說,決定先聽。然後我發現,有時聽完後,「更了解對方的想法」後,就會慶幸當初自己還沒有說。或是聽完之後,把「本來想說」的東西,換一個說法,於是那個本來說出去後可能會造成「斷裂」的東西,反而變成「連結」的東西。
 
汶子提的這個「我本來想說」,讓我想起唐鳳的一場座談,有人問他:「如何跟不理性思考的人溝通?」
 
唐鳳的回答很幽默,卻又切中核心。他一開始就說,「我與七隻貓與兩隻狗的相處心得……」聽起來好像有一種把不理性的人比喻成貓跟狗?聽起來像是這樣,但我將那句話解讀為:「當雙方的語言不同,你如何去跟對方溝通……」
 
這裡的語言不同的意思,不是指「兩邊用的語言不同」。我與對方使用的當然是同一種語言,比如說華語或台語,所以這裡的語言不同的意思是「對方好像聽不懂我說的『話』,就像貓狗聽不懂人說的『話』」,但是,你覺得貓狗聽不懂你說的話,你又懂貓狗說的話了嗎?
 
所以使用這個比喻真的很有意思。如果我們真的想跟貓狗溝通,我們要「聽懂」的並不是這聲汪汪是什麼意思,或那聲喵喵在講什麼?而是對貓狗的「行為語言」綜合判斷後,我們就有可能「聽懂」貓跟狗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前提是「我想要去懂」。
 
「想要去懂」的前提並不是「理性」,而是「我想要接近」,這是一種狀態。不然不管對方再怎麼說,說再怎麼多,你可能都覺得是「在亂叫」或是「不理性溝通」。「我想要去懂」,不見得我「想要」就一定能懂,但至少「那個想要」可以把自己擺在接近對方的位置,然後或許就有機會,聽懂(理解)那些自己原來不懂的話。
 
說了那麼多,我直接還原一下唐鳳當時的說話──
 
唐鳳:
 
我與七隻貓與兩隻狗的相處心得,
大部分的交流溝通,其實不是靠理性思考的。
不管看再多書,練了再多講法,這些狗跟貓都不會理我。
絕大部份的溝通,「並不是發生在理性思考的層面」
它是發生在non-verbal,
它是發生在不是講出來、不是寫出來的層面。
溝通是,你願意稍微把自己傾斜,
「讓自己進入一個願意被對方影響的狀態」。
這個狀態的目的是要讓自己能夠稍微感覺到,對方的感覺,
有了相同的感覺後,你才能找出一個字眼來說,
你覺得是不是這樣子,然後對方可能會說我覺得是,或不是之類的。
如果不是建立在一開始有相同的感覺上,
再多的理性思考,其實也只是我講我的感覺,你講你的感覺。
 
如果對方無法進入理性思考的情況,
最好的方法就是「聽」。
如果對方願意講,你也有辦法聽,
總之就是處在一個
「願意被對方影響」、「但心裡又有一塊空白的地方」,
看著被他影響的自己,然後留一點點餘裕,
去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給一個名字,去把它描述出來。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因為如果你不做這件事的話,
就等於被他攫走了,擄去了,
就會變成是完全受到他的影響。
那就只是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
同理心是在理解之後,又可以很快地回到自己的狀態,
「試著去把它講出來或寫出來」。
 
這件事情說起來非常容易,
但當我在說在心理留一個空間的時候,
通常指的是「在時間上,或是實際的空間上,留有一個空間」。
 
所謂的拒絕溝通,其實是拒絕「聽」。
他還是在溝通,他一直在表達,
只是他的心理沒有那個「空白的空間」去放你的東西。
 
(PS.上述的「引號」是我自己引的,是我在聽唐鳳演講時,我連結到自己經驗的部分。唐鳳能將複雜的事物說得簡單易懂,真的是很厲害。)
 

 
最後──願意去聽,但同時自己在心裡又留有空白,不至於被對方吃掉;在接近對方的時候,同時留意自己的感覺。對話確實需要努力,但如果你感覺到自己還沒有很願意的時候,也不要太勉強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