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世界

 

​今天去隔壁小學,單獨陪伴一個小孩。三年級,女生。我請她選兩本繪本,幾張國語日報,筆帶著。「選一個你想去的地方?你想在室內還是室外?」琪直直往外邊走。那邊有兩張桌子,我說。但琪往司令台的方向走。

「那裡沒有桌子耶,等一下我們會寫字。」
「趴在地上寫啊。我在家裡也是這樣。」

這樣啊。

我跟著她走到司令台,在陰影處坐下。我請她先寫自己的名字給我,我也寫自己的名字給她。

「廖。有看過這個字嗎?」琪搖頭。我在旁邊寫上注音,ㄌㄧㄠˋ。

「瞇。這個字跟貓咪的咪聲音一樣,但意思不一樣。」我在瞇字下方寫了咪,「這兩個字長得很像,你看一下哪裡一樣。」

琪指了米。

我說對,它們都有米。但瞇旁邊是目,然後有一個辵,一個米。我把辵跟米圈起來,也就是迷,「認得這個字嗎?」

「嗯,迷你世界的迷。」

喔,我有點好奇琪為什麼會說迷你的迷。

「有一個遊戲叫做迷你世界,裡面的人都是由方塊組成。」琪說。

原來是這樣,那你知道「迷你」的意思是什麼嗎?琪搖頭。我說,迷你是很小的意思。

「你現在有看到哪些很小的東西嗎?」

琪指著坡上的小花,小草。「還有呢?」琪說石頭。我看著邊坡上的石頭,是很大的石頭。「你說的石頭,是指小石頭吧?」琪說對。我隨手拿起一顆小石子問:「有比這個更迷你的石頭嗎?」琪撿了一顆更小的來。「那有比這顆再更小的嗎?」琪又撿了一顆更小的。

「迷你就是小,但小有比小還要更小的。總是有比迷你更迷你的。」

我拿了一張紙,請她寫下「迷你世界」。「如果有人問你迷你是什麼意思,你會怎麼說?」我問。琪說,「比較小的世界。」

我說好喔,那你先這樣寫下來。

接著我問,那世界的意思是什麼?問出口的當下,我發現自己也回答不太出來。琪說,世界就……世界。後來又說:「我的世界。」

聽到「我的世界」時,我覺得很酷。這個詞呈現了世界的意義。

「那你的世界跟我的世界一樣嗎?」我問。

琪馬上說不一樣啊,「我的世界是這樣……」她開始畫起來,有一些方塊,圈圈,說起MINECRAFT。原來她說的「我的世界」,指的是MINECRAFT的世界。

「你剛剛說的是遊戲的世界。」遊戲的世界看得到摸不到,「但我們在的這個世界,是真實的世界。真實的世界摸得到,你摸得到我,我也摸得到你。」我說。

「你在遊戲裡創造的我,是角色。」我請她寫下「遊戲」、「真實」、「角色」。

初步閒聊後,她開始讀帶來的繪本。

「愛心綠。」
「嗯……這個字是線,不是綠喔。」
「噢,愛心線。」

我請琪在紙上寫綠,再寫線。

琪讀得還算順,但遇到某些筆畫複雜的字,比如隱形的「隱」,相繫的「繫」,相識的「識」。偶有筆畫不複雜的,像是失落的「落」。遇到不會讀的字,我幫忙提點,然後順過去往下。整本讀完後,我問,你為什麼會選這本繪本?

琪說,我想一下理由。我說不用想理由啊,「就直接說為什麼挑這本。直覺。」但琪的表情還是在想。過了一會,她說:

「我小時候啊,心臟不好。媽媽跟我說,有一次我心臟病發,需要手術,有個人捐了他的心臟給我。我不知道那個人是誰。」

我靜靜地聽著,腦袋閃過一些念頭。我問,這是發生在什麼時候的事?琪說五歲半。「媽媽說那個人很老了,他覺得自己就快要死了,所以把心臟捐給我,讓我活下去。」我說,所以你覺得那個人,在遠方與你緊緊相繫?琪說對。

「這是你媽媽跟你說的?」琪點頭。「你有跟別人說過這件事嗎?」琪說,你是第一個。

我想,琪抓到了《愛心線》這本書的精髓,而且現場馬上編了個故事。我不得不佩服她說故事的能力。我小時候有這麼會說故事嗎?

後來我們又讀一遍。我請琪寫下她不熟悉,不太會寫的字。第一個是「隱」,第二個是「識」。琪問音跟戈有連在一起嗎?我說有。於是她又重寫了一遍。第三個是「繫」。「你知道繫的意思嗎?」琪搖頭。「剛剛讀故事時,讀到『緊緊相連』、『緊緊相繫』,相繫跟相連的意思很接近。」

「但單獨看,繫有綁的意思。」我拿襯衫把我跟琪的手綁在一起,我說,「這樣就是繫,綁在一起。」琪把手抽出來,「鬆開了。」我說這樣就是繫得不夠緊,綁得不夠緊。

我看到自己的球鞋,「繫也可以這樣用──繫鞋帶,就是綁鞋帶的意思。」

第四個字是「落」。失落的落。琪第一次把水部寫在左側,我說,水應該在艸的下面。她又重寫了一次。

「你知道失落是什麼意思嗎?」
「分手的心情。」

聽到時很驚訝,「你知道什麼是分手喔?」

「知道啊,有兩個人,在吵架。」琪在紙上畫了兩個小人,「有人在哭,我跟阿姨搬椅子坐在旁邊吃瓜。」

最後,我拍了琪今天寫的字。

「你為什麼要拍照?」
「我喜歡記錄啊。而且這張要給你帶回去。」

我跟琪說,這是你今天學的字,有些是聊天學到的,有些是繪本讀到的。「你有空的話,想練習可以練習。」「禮拜四再帶過來。」

琪說好,把紙折了起來。

 



2023年10月29日 星期日

文字遊戲

 

「原本那位外國人說的是,
『愛』的反義詞是『漠不關心』。
愛有許多定義,
因此才能定義反義詞為漠不關心。
但是日本人平時不會用『愛』這個詞,
所以在這個國家,
不知不覺就變成了『喜歡』。

『喜歡』的反義詞是『漠不關心』。

這對反義詞能否成立,
根本沒有人去深思,就傳播開了。」

「大家都喜歡玩文字遊戲,
因為人類不找點藉口就活不下去。」

──《咒術迴戰》



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如果不是尼采說

 

昨天讀到一篇講尼采的文章。講尼采,也就是別人講尼采,而非尼采自己講(雖然這當中一定有尼采的話)。從小到大沒認真讀過尼采,尼采只是一個名字、概念、語錄。而語錄是斷章取義,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到自己想讀的東西。所以我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尼采。

文章有一萬多字,若不是朋友的節錄引起我的興趣,我可能不會讀完它。連過去後發現有一千多則轉貼,這更令我好奇。早餐花了點時間讀完,大概明白為何有如此多轉貼。

文字淺顯易懂,完全不會有讀沒有懂。但淺顯不足以引起共鳴,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所傳達的概念對抗主流價值,然後往更深一點的地方去。但這個更深一點不是打高空,反而是每個人都能心領神會,像是──

▸弱者指的不是弱勢者,也不是失敗者,而是將自己放在固有、安全的體制中,成為權力遊戲中握有籌碼的那方。而為了這些既得利益,他「無所選擇」。

▸弱者對生命懷有怨恨,過往的一切像業障一樣糾纏著他,並遮住了他的眼睛。他「無法前進」。

▸弱者有著奴隸心態,將所有的生命擺在追求他人認同。他們「沒有自己的人生」。

▸弱者開始反撲,以「克制」作為新的價值,去譴責追求與行動。「不追求、不行動,在現代世界反而成了王道。」

我以上的整理,可以說是尼采轉譯的轉譯。但真正的尼采說,說的是不是這些?我不知道。

讀完還有種感覺,如果把這篇文章中的尼采抽掉,是否可以成立呢?感覺可以耶,因為這些似乎不是「如果尼采沒有說,我就不知道」的東西,而是「就算尼采沒說,我可能也知道」的東西。既然是自己本來就可能知道的東西,為何引起如此大的共鳴?

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同時有著兩種經驗──批判體制、試著脫離框架,但同時無法真正掙脫束縛。人人都是弱者,卻也同時不是弱者。強與弱是相對的,是一種變化。在這樣的狀態下,每個人都能從其中讀到自己能夠對應,或需要的東西。

而文章的後面幾段,有一點點哲學雞湯的味道──

「對尼采而言,擁抱生命、感受並肩負重量才是最實在的生命態度,而那些拒絕生命的真實、非得要用價值概念和意識型態支配他人,反而是真正的虛無主義。」

「在尼采眼中,生命世界本身就是充滿變動的,流變不已、不拘一格。人們的精神力量越強大,就越能夠在變動的環境中調整自己的腳步、走自己的路。那麼,相反地,如果人們過度控制環境,是因為想要切割所有不確定的、無法預料的變動因素,這反而是弱者追求的世界。」

如果不是尼采說,其實也成立?雞湯不管是誰燉的,需要的人總是能從中獲得能量?但因為是尼采說,所以更多人想喝?但如論如何,作者說尼采的方式,確實引起了我去讀尼采原著的興趣。我很想知道尼采究竟是怎麼說。



紀金慶
尼采(第六章)|妒恨,如何堵塞了我們的生命

https://reurl.cc/7MYl4k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媽媽變小了

昨晚,難得很快地就入睡了。腦袋沒轉什麼事,就睡著了。好一段時間沒有這種深深沉睡。夢見媽媽,媽媽是現在的媽媽,看起來卻有點不一樣。

媽媽看起來精神很好,氣色很好。但仔細看,媽媽的皮膚好澎皮喔,怎麼那麼澎皮,充滿彈性且飽滿,簡直跟四月物語的松隆子一樣。媽媽變小了,有著二十多歲的臉。

我一直看媽媽的臉,好想捏她臉頰。


2023年10月24日 星期二

不是我所夢想過的那些東西, 而是要能包容、承擔?

我現在知道,也了解,我們的事業──
無論我們是在舞台上表演或寫作,都一樣──
重要的不是榮耀,不是出名,
不是我所夢想過的那些東西,
而是要能包容、承擔?

你要能扛起自己的十字架,並且要有信念。
我有了信念之後,就不再那麼痛苦了,
當我想到自己的使命,就不再害怕生活了。

──契訶夫《海鷗》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減法

交了篇稿子,因為多了後記,超出字數。「能不能修到一千五啊?」我問要留後記嗎?要留我就動前面,「如果不用,我就動後記。」編輯說後記好耶,與標題也呼應。我說好,那就動前面。

一千八,要修到一千五,還要保留後記,等於一千五修到一千二。同樣是少三百,可比例不同,後者更不容易。我這邊刪一句那邊刪幾個字,怎麼還刪不到一百?但就在處理某句,還猶猶豫豫小心翼翼時,瞬間明白該怎麼減。減完後發現,ㄟ,比本來的好。

減法有時是好的。


2023年10月18日 星期三

幸福雞蛋糕

 

剛剛經過五福國中,看到這攤雞蛋糕,喔對!這攤從我國中就在了,只是以前的老闆是一個大嬸,現在這個老闆……好像是以前那個大嬸的兒子,也已經是大叔了。

看到雞蛋糕的價格,以為自己看錯,8顆20元,這是二十年前的價格吧?還有石頭餅,就是餅皮跟雞蛋糕材料一樣,但內包有花生粉或芝麻粉,一個才15元。忍不住停下來買,不餓而是因為回憶。

以前大嬸烤的雞蛋糕,大概是我吃過最用心喜歡的。大嬸烤蛋糕時,火侯一定足,時間一定到位,不會因為趕而快,烤好後還會讓它涼個三十秒到一分鐘才裝袋,讓濕氣跑掉一些,這樣就能外酥內軟。

大叔烤的雞蛋糕,沒有大嬸那麼到位,可能是擔心客人等太久,但也還可以OK中上,至少不是烤好一堆在那邊涼。重點是這個價格太佛心了,當然那麼便宜不可能是全鮮奶,但餵飽國中生的身心已經是件功德。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我終於寫完所經歷的這一切,那像是一次全面性的人生體驗,包含生與死,道德和禁忌、時光歲月,以及法律。我整個人親身承受的一切。

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犯了罪。我唯一譴責自己的部分,是我竟然讓這種事發生,卻不曾回顧這段經歷,就像一份被白白糟蹋的禮物。藉著這本書,我消除了這僅有的罪惡感。我所經歷的一切,包含社會與心理的起因,但是其中有個理由,我再確定不過:正是發生了這種事,我才能有所頓悟。我的人生,也許只有唯一一個真正的目標:將我的身體、感覺、想法轉化為文字,也就是某種清楚易懂、普遍性的東西,好讓我的生命完完全全融進他人的腦海和生活。

──安妮‧艾諾。《記憶無非徹底看透的一切》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睡不著的事

 

在路易莎,聽著隔壁說客人談著自己睡不著的事。「我頭腦知道,但是心裡……」所以睡不著這種事真是各處可見?但是上週,人生第一次經歷兩天無法入睡,才知道害怕睡不著是如此令人恐慌。已經一天沒睡了,第二天又沒睡,到了第三天呈現恍惚只想著拜託給我藥讓我睡著吧。人生彷彿只剩下想要睡著這件事。我想起有個朋友可能有身心科的藥,打了電話問:「嘿,你有安眠藥嗎?」朋友說有,馬上拿來給我。後來才知道那不是安眠藥,而是抗焦慮藥。身心科不會輕易開安眠藥給人,擔心成癮。

那天是下午,朋友說吃一顆睡不著的話,再補一顆,「這藥不會成癮,不用擔心。」我吃了兩顆,終於睡著了,但是多夢,反覆不停的夢。這藥能睡六小時,我四小時就醒了。但光是能睡著已經萬謝。醒來後像是重新開機,雖然速度緩慢。

晚上,朋友說要去台東市區吃火鍋。我說我可以跟嗎?本來以為會沒胃口吃不下,結果難得有食慾的把一整鍋吃光,失眠三天第一餐有好好飽足的感覺。吃完後當機立斷,知道自己身心狀況不佳,現在好不等於明天也會好,不宜繼續在鹿野家獨處,也不好意思常常麻煩鄰居朋友。打了電話給Y說了自己的狀況,拜託鄰居幫忙顧家裡貓狗,立馬訂了車票回高雄老家。

回老家是這樣的,雖然跟爸媽幾乎各過各的,但家裡有人,至少有安心感。家裡附近就有醫院,看診也方便,可以好好處理這段時間身體各處莫名發炎的狀況。看來像是個別問題,其實是免疫系統。但免疫系統為什麼出問題呢?自己知道是心理壓力,理性的我太逼著自己,我以為可以負荷,但身體就出事了。所幸還算有危機意識,兩天失眠就讓我警鈴大作。我一到高雄一下車就先去掛身心科,先確保自己有藥能睡。累積的壓力不是一時半刻可以解除,得先讓生理恢復運作。



若不是身歷其境,很難感同身受什麼是怕睡不著的焦慮。我怕變成常態,所以非常積極。也終於明白身心科用藥的必要,在生理無法運作時,先讓身體可以正常關機開機。但實際上的用藥方式與情況,真的非常因人而異。

身心科醫生聽了我的狀況,先開了五天的藥給我。我開始記錄自己用藥狀況。

10/11(三):九點多吃藥,十一點未入睡。加一顆後終於入睡。但仍舊多夢,未沉睡,品質不佳。隔天醒來感頭昏,四肢沉重無力,特別是左腿。

10/12(四):白天去看婦科。婦科醫師跟我很熟,順便聽了我最近的身體狀況。他說你的狀況可能是免疫系統的問題,好好調整回來,失眠的問題可能改善。「如果吃身心科藥不舒服,可以先吃抗組織胺看看,說不定抗組織胺對你來說就夠了。」於是這天先吃一顆抗組織胺,兩個小時後沒睡著,繼續觀察。兩點多還是沒睡著,起來吃一包身心科的藥,但沒加補充錠。睡醒後沒有像昨天那樣不舒服了,沒有那麼多夢。雖然還不到平常正常的睡眠,但算是有改善。

10/13(五):九點多吃一顆抗組織胺,看輕鬆的韓劇。十點多睡覺,這天很自然地入睡了,睡到隔天早上七點多醒來,身體終於沒有疲憊感。判斷是心裡的事終於得到紓解,自己也有了方向。

10/14(六):九點吃一顆抗組織胺,一樣看韓劇,十點多睡覺。躺比較久,但有自然入睡。早上五點多醒來尿尿。睡回頭覺到八點。

10/15(日):晚餐跟朋友聊天,說太多話。回到家洗完澡準備睡覺時已經十一點。吃了組織胺,兩點多還未入睡,有點怕自己睡不著,吃了一包身心科的藥。一樣多夢,似睡無睡。醒來有些微疲憊感。



記錄了五天的用藥,自己心裡有的底。睡眠問題,重點還是如何去處理心理壓力,用藥是救急(但救急很重要)。

再來是,我發現自己症狀不算嚴重,五天中有兩天只吃抗組織胺就能入睡。第五天可能是睡前太亢奮,所以又睡不好了。

第六天,原本該是回診的日子,但興起想去看另一家身心科的念頭。有點像是田野調查?我想知道不同的醫生會給怎樣不同的用藥建議。我不確定這樣做好不好,但可能是因為自己狀況不算嚴重,我想做這樣的嘗試。

後來很開心遇到這個身心科醫生。而且才知道原來文化中心這區是身心科大本營?以前沒需要時從來沒留意過。

一開始我先說了對自己的用藥觀察。我的問題是,如果我吃抗組織胺就能入睡,那這樣還需要吃身心科的藥嗎?但第五天因為比較亢奮,吃抗組織胺不夠,所以吃了身心科的藥,能睡但是不舒服,那這樣還要繼續吃嗎?

醫生說,如果你吃抗組織胺就夠,而且吃身心科的藥會不舒服,那就不要硬吃。「而且你不用那麼怕擔心睡不著,如果是因為生活作息影響,比如亢奮睡不著,不一定要吃藥啊。如果隔天沒有非常重要的事,不一定非得吃藥讓自己睡著。」

我說大概是被兩天無法入睡嚇到了,現在很怕自己睡不著。「所以不用那麼怕對嗎?」嗯,每個人都有不好睡的時候,不用害怕。「所以不用硬要吃藥讓自己睡?」對呀,不需要這樣。

除非又連續兩天睡不著,或是覺得自己很焦慮。「重點是你的生活作息是心理狀況。晚上不要做太多用腦的事。而心理壓力,這就需要時間慢慢處理。」

噢噢,這位醫生真是給了我很好的用藥建議。

「你覺得自己是怎樣個性的人?」

我停了一會,在思考。我連這個問題都需要思考。

「易感?」

嗯,應該算是。

最後醫生問,有什麼重要想說的事,還沒說的嗎?

我說,我也知道重點是心裡的事。「現在有了方向,但還是會波動跟起伏。」「我覺得不是想清楚就能解決心理壓力,因為波動和起伏還在,而這就是影響我睡眠的原因。」

醫生聽完後,畫了個圖。

「理智、情緒、生理。他們各自獨立,卻交互作用。」醫生指著生理,「他是最誠實的,你情緒累積的壓力,都會反映在他身上。」「理智明白是理智明白,但情緒是不講道理的。」「面對情緒,你不能跟他講道理,你只能照顧他。他會起伏就是會起伏,他很慢,需要時間,他被照顧好了,你們就會慢慢好起來。」

我總是用頭腦在處理問題,總以為想清楚了,問題就能解決。

這次的身心科體驗,真是讓我認識我以為自己知道,卻不真正明白的一面。在過程中我也感謝許多朋友,遠的近的,一頓早餐、一碗麵、幾顆應急的藥、一頓晚餐、談話、訊息。更要感謝遠在日本的伴侶,在半夜接我電話,在我睡不著焦慮的時候,陪伴我。好的不好的,都能跟他分享。人生的路,還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