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6日 星期三

有那一個所謂的分岔點嗎?

我這麼問的時候,彷彿眼前有個叉路。往右是一條路,往左是一條路。岔路一直都有,問的是:「走哪一條比較好?」可是有走哪條路就「比較好」這種答案嗎?岔路的下面,還有岔路,人生有數不盡的岔路。而這些岔路,又不像你玩紙上迷宮,你無法看見地圖的全貌(但有的地圖儘管看見全貌,你仍然不會走)。人生的岔路不是紙上迷宮,也沒有所謂的正確出口。
 
但是我們又必須要選,必須要走。
 
可是真的「必須」嗎?「必須」這個詞用得很硬,彷彿就是得要,有人推你。可是我們剛出生時,有那個「必須」嗎?我們只是活著。我們只是自然地活著,自然地呼吸,吃奶、大便。我們不是必須活著、必須呼吸、必須吃奶大便。雖然我們不呼吸不吃奶不大便就會死,但那不是我們的腦袋意識著自己必須。或許你會說這是身體有必須活下去的意識?那好吧,身體覺得自己要這樣運作才能活下去。但身體那時只想著要活下去。身體那時候開始「選」了嗎?我們開始「選」了嗎?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選的呢?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覺得,走這條路才好?走那條路不好?可是你又看不見前方的前方,你又怎麼知道?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選」?什麼時候開始「必須」?一開始幾乎不是自己選的,從父母開始就不是自己選的,出生的方式也不是自己選,喝奶粉還是喝母乳也不是自己選。有些父母沒有「選」,他們只是照著自己父母的方式做。那這樣不是「選」嗎?他們還不是為自己的小孩做了一個決定?可是這樣是「選」嗎?在他們的眼前有選項嗎?
 
有的人眼前有選項,有些人沒有。沒有的人依舊要活下去,依舊要做許多決定。無法讓小孩去上學,或只好讓小孩去上學;無法自己帶小孩,或只好自己帶小孩。而眼前有選項的那些人,開始想著哪一個選擇「比較好」?哪一條路「比較好」?
 
走到了不只是父母幫你選,你也開始為自己選的,那個路口;你是怎麼選擇眼前的路?你是因為看見了某一條路比較好嗎?你的「好」跟你的父母一樣嗎?不一樣嗎?很早你就知道,你的好跟父母的好,不一樣。但更久之後你才知道,「我所做的選擇,不是因為預知了哪條路是好的。」
 
我永遠無法預知,我只能去選。我選並不是因為預知了好,我做不是因為「那樣比較好」。但我心中難道沒有好壞的判斷嗎?當然是有,當然會有。身而為人,我幾乎,已經無法不判斷了。我始終在判斷,但我又知道,我的好不是絕對,壞不是絕對。
 
我的好不是絕對,壞不是絕對,但我仍舊做出了選擇。我做了選擇,那麼,我篤定嗎?既然沒有絕對,那麼也沒有篤定。「你搬到鄉下生活,你篤定嗎?」我不知道未來好不好啊,但我現在覺得很好。
 
我覺得很好。我一直都覺得很好。在不好的時候,我仍舊覺得很好。因為怎麼可能一直好下去呢?總是有不好的時候。可是什麼是不好?跌倒是不好嗎?痛是不好嗎?昨天我覺得身體很不舒服,不舒服不好嗎?當然我也不會說好。可是,不舒服不好嗎?不舒服代表你有感覺。生氣不好嗎?生氣代表你有感覺。
 
活著就是要「好」嗎?會不會就是那個要活得好的好,反而使得人們都活得不好了呢?人們以為,有一個所謂的分岔點,選錯的分岔點。「要是我當初……」因為走了這條岔路,所以遇到了下一個岔路,「如果選擇另一個岔路,就不會遇到那個後來讓我很慘的岔路……」
 
可是站在岔路上的你,不是你自己選的嗎?可是,真的是你自己選的嗎?有時我可以很確定,有時我無法確定。有時我認為掌握權在自己手上,有時又不那麼肯定。
 
──刊載於《幼獅文藝》第797期,2020年5月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