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書寫的「實驗」性質?

那天跟隸亞聊了一個多小時。沒有見過面的兩個人,講電話(FB語音)一個多小時。我講電話會緊張,但「討論事情」不會;就像要去人很多的社交場合會緊張,但如果進入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深入的聊,就不會。有時還會不小心變得話太多。訪談(聊天)結束後我說,這篇稿子可能會很難寫吼?因為我們講了超多但你的篇幅應該有限。
 
那天我們聊到《滌》在書寫上的「實驗」性質。我問他什麼是實驗性質?他說因為很少看到有人這樣寫,這種把書寫內容給書寫對象看,然後再把書寫對象的回應寫進去的寫法。我後來又把這個問題想了一下,我想,我不是想著要實驗一種新的寫法所以這樣去寫,而是這種來來回回的對話,是我長期以來一直很想做的事。
 
我一直很希望能夠透過書寫去「對話」,讓不同立場不同價值觀的人,有機會去接近跟自己不同的人。但我發現這很難。每天在臉書上,總是會看到許多人說話,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不對嗎?當然沒有不對,甚至很應該,因為我們都有自己站著的那個地方,我們一定有所立場。但是有所立場,就有沒機會了解跟自己不同的人的想法嗎?
 
每個站在自己立場說話的人,說話的時候希望能夠改變對方,改變那個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他們為什麼可以那樣生活?他們怎麼可以做那樣的事?他們怎麼可以那樣主張?」我們氣憤,想要改變那些不對的人(或是也沒有想要改變,只是想要罵)。但人是這樣的,一旦被罵就會開始武裝,然後他可能也覺得你很奇怪啊,「你為什麼會那樣想?你為什麼會那樣做?」雙方沒有交集,也不想要去接近對方。
 
可是,不想去了解不行嗎?我就是很生氣、無法接受啊!難道要我打開心胸、假裝可以接納對方嗎?當然也不是。
 
還不想對話的時候,就不要勉強,只要去感覺自己的不想要或想要。是「想要」但還沒有辦法?還是真的「不想要」?不想對話就很難對話,只是想要改變對方就很難對話。對話是「想要接近」,兩邊都一樣。
 
我從前有時會陷入沮喪,特別是與議題有關的書寫,我常覺得自己講的那些,好像都沒有用。因為跟我想法一樣的人,本來就跟我一樣;而跟我想法不同的人,卻看不見他們移動。我在想為什麼?我後來想,想我覺得他們不了解我們,但我們其實也不了解對方?我如果沒有想要去了解對方,對方又怎麼會想要了解我?
 
所以在寫滌的時候,在跟滌、跟爸媽說話的時候,我努力把我自己寫出來,把自己對他們的觀察和感覺寫出來。以往的書寫,可能到「寫出來」就停了,但我把我寫出來的東西給他們看;剛開始給他們看的時候會很ㄔㄨㄚˋ,他們可能也會不舒服,但慢慢兩邊都接受了這樣的方式。但有時這種互動也是因人而異,目前在三個家人身上,我發現因為這樣的互動而變化最多的是媽媽。媽媽從前許多事經常不說,現在她會努力說。(啊嚴格說起來變化的還有我自己,我也是移動的那方)
 
而這樣的方式是不是就真的「有用」?是不是對「所有人」都有用?當然不一定,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不同的個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親疏遠近,不一定剛好有機會建立起這樣的連結。
 
我現在回想從前的「對話」經驗。我從前是超級不會對話的,有什麼什麼情緒,就把自己關在盒子裡,關在黑盒子裡。但我也不會去苛責從前的自己,去苛責自己不會說。從前的我就是那樣啊,那就是從前的我。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717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