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終於有機會了解支持「以核養綠」的人「可能」在想些什麼

昨天去晃晃聽蔡中岳分析「以核養綠」的公投議題。這個議題其實我並不陌生,不過,我還是想去聽聽蔡中岳怎麼說。但老實說,我心中還有一個更大的疑惑,就是──提出「以核養綠」的人,他們真正關心的到底是什麼?他們擔心的是什麼?
 
蔡中岳在開始分享之前,他請在場的人先拋出問題。於是我問,你有朋友的立場是以核養綠的嗎?我指的是那種可以坐下來好好說話的朋友。我說,如果把兩種不同立場的人排在一條直線上,那麼光譜的兩端可能很難對話,而且老實說就算「立場」相同,但人有各式各樣,有那種可以客觀討論事情的人,也有那種補風捉影散布不實消息的人。兩個不同的立場一定同時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人,應該不會一邊都是會思考的人,而另一邊都是笨蛋。而我很好奇,以核養綠的人到底是怎麼想的?
  
中岳說,他也這麼認為。但這個問題很複雜,他想擺在最後再談。
 
其實我昨天的時間並不是很充裕,我不確定我是不是有機會聽到蔡中岳談「對話」的部分。但是很幸運,蔡中岳講完之後準備進行QA時,第一個發言的剛好是支持「以核養綠」的大學生。而他就坐在我的後面。
 
他說了非常多,我無法詳述他的論點。而現在我寫這件事,是想分享一個我在聽了他的說法之後,我才感受到的事。不過,這個東西實在非常難寫。我可能沒有辦法一下子就寫得很清楚。我先一點一點講好了。
 
這個學生,我不認為他是故意要提出或支持一個很爛的政策,故意要來搞爛台灣。相反的,他(們)確實「相信」使用核電對臺灣來說是好的。關於這一點,他們提出了許多的數據與證據,試圖證明臺灣使用核電可以走向更好的未來。
  
他提了空汙的風險,提了天然氣不足的風險,提了為了推展綠能結果太過於躁進導致影響了環境的風險,他提了許多的風險,但唯獨核電的風險提的很少。
 
坦白說,我可以從他提的各樣風險中,看到他對臺灣環境的憂慮,以及在能源轉型階段時的擔心。但是,因為他提到的核電風險提的實在太少了,我問他,你這麼擔心風險的問題,那麼你認為核電沒有風險嗎?
 
他說有,他們也會擔心核電的風險。「但相較之下,核電的風險比較低,而且有辦法解決。」
 
老實說聽到這裡,雖然我也還想再聽他多說一點,但其實我自己心裡有個底了。與其說兩方在爭論的是誰的「證據」比較多,不如說兩方都認為自己「相信」的東西比較好(對)。比如依照他們的計算,他們認為天然氣與綠能要在2025達到計畫中的占比,這其中有太多人為因素使得計畫無法實現;但相較於核電的問題,比如核四的安全性問題,或是核燃料棒處理的問題,這對他們來說都有解。
 
對於他所說的解決方法,畢竟我所知道的資料與知識太少,無法當下判斷。但我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在核電的問題上,他就比較少提到其風險與時程上是否能如期達成的問題。
 
雖然他們強調核電廠要安全才能啟用或延役,他們是在無安全風險的狀態下才把核電的能源占比算進去,「但是,萬一核電廠無法如你們預期的通過安全檢測,那麼那個電力缺口怎麼辦?」我問。
 
這個問題其實就跟他問蔡中岳的問題一樣,如果天然氣與綠能的推展時程不如預期,那麼電力就「可能」有缺口;那麼同樣的問題換個方向問,如果核電問題的解決時程不如預期,那麼他們預估的那20趴用什麼來補?
 
我是這樣覺得,這好像是資訊與數學問題,卻也不完全是資訊與數學問題,而是你相信什麼,你就能找到證據來支持來反駁(兩邊都是)。
 
那麼該怎麼選?
 
我不否認我在聽了那位大學生說的論述之後,我仍舊不支持重啟核電(我猜他在聽了蔡中岳的分享後也沒有改變自己的想法)。原因是在他在談論核電時,其中隱含著科技能夠解決所有問題的思維。這要仔細講會牽扯到太遠,我只能說,這樣的思維與我的哲學觀剛好相反;而帶著這樣思維的人,會支持重啟核四我也可以理解。
 
但是,重啟核四就是將核電再次納入臺灣未來能源的選項,這與養綠有必然關係嗎?我認為這是兩件事。目前臺灣因為要推綠能確實發生了一些躁進的政策,但這不代表繼續使用核電就能讓綠電趨於成熟;如果認為綠能政策有許多需要監督與改善的地方,那麼該做的是應該是花力氣在監督政府才是。
  
講了那麼多,我想說的是──11/24還有個公投提案:
 
「您是否同意: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1項,即廢除「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之條文?」
 
這個提案其實十分明確,請你思考「你是否支持在民國114年之後,台灣繼續使用核能?」使用核電就是使用核電,這與養綠其實沒有關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