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拜託【文青別鬼扯】別鬼扯

今天早餐讀到一篇〈文青別鬼扯〉,讀完之後發現還真的很鬼扯。很煩,為什麼總是有這種鬼扯的文章啊?還自以為是地叫別人不要鬼扯……好吧那我這個雖然不算農夫但好歹也在鄉村住了一年多自己種過東西也交過工的人,也來鬼扯一下好了──

「北港阿宏堪稱青年返鄉務農的典範,還曾上過蘋果日報專訪。他蓋了兩座各一分地的溫室,種番茄、小黃瓜和美濃瓜,自己還有一兩甲地種水稻、蒜頭與花生。今年在小明的協助下,開始利用其中一座溫室種起洋桔梗。小明原希望能收購阿宏的洋桔梗,誰知一去阿宏的溫室,阿娘喂呦,阿宏的花都開過頭了。」

→問題一:假如花開過頭沒人採收是因為欠工,那之前種番茄小黃瓜美濃瓜時沒有欠工?

「阿宏:找不到人啊!最近大家都在忙著收花生,根本請不到人。」

→問題二:依阿宏的說法,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因洋桔梗跟花生的採收期碰在一起,所以欠工。嗯,如果農作物的採收期不要碰在一起就不會欠工了,這應該是種植之前就可以想到的事情。

「有人說,引進農業外勞的目的是為了服務「資本農」,【文青別鬼扯】還真看不懂啥為「資本農」。根據馬克思的觀點,農地是種資本,生產工具是種資本,溫室也是種資本。若嚴格依據馬克思的觀點出發,全台幾乎每一位農民多少都有農地與生產工具(中耕機或啥的)。既然大家幾乎都是資本農,服務全台農民有何不對?」

→問題三:我沒讀過什麼資本論我就不提資本了,我只知道小農多半都沒有閒錢。有農地(況且有些還沒有自己的農地而是租的)有生產工具對農家而言只是基本所需,沒有這些你叫農家去生產空氣嗎?不要講什麼資本,農家根本沒有什麼閒錢去請工,農家賺的幾乎都是自己的勞力所得。請工請工,所得都拿去請工,農家還剩下什麼吃呢?

「反對開放農業外勞的相關論述非常多,但【文青別鬼扯】戰鬥團隊困惑的是,相關論述都是在非常高的理論性層次上打轉,或是在假設性議題上申論(如阿共會來偷技術),似乎沒有任何人實際下鄉走訪產業,理解他們的需求與狀況,也沒有任何論述處理到產業界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問題四:很好奇【文青別鬼扯】戰鬥團隊是否也實際下鄉走訪呢?是否了解欠工的問題其實不是引進農業外勞就可能解決的?事實上,農家的欠工(特別是小農)不是用花錢請人這種方式可以解決,而是交工。小農比較希望的是多一點真正想務農的人來到鄉村,農忙錯開的農閒之際就可互相幫忙。當然,「多一些真正想務農的人來到鄉村」很不容易,但是引進農業外勞並不能解決農家的問題(根本就沒錢請啊!)

「長期而言,阿宏的花依舊會爆開,而沒人採收。」
→前面講了,花爆開沒人採收有可能是因為跟其他作物的採收期嘎做伙……

「長期而言,一堆農民仍舊會受限於勞動力問題,而不敢擴大生產,追求更好的生活。」
→嗯,「擴大生產才能追求更好的生活」──這個思維可能要改一下才有可能擁有更好的生活。

「長期而言,大家仍舊在空泛的語彙與思辨內打轉,不善於言詞的農民依舊不知該如何是好。」
→是啊,我也這麼覺得。

以上,希望我比【文青別鬼扯】鬼扯得有理一點。



內文引用文章原文:【文青別鬼扯】---「長期而言,我們都死翹翹了」


FB貼文後,讀了大家的留言後補充:

我要再補充說明一下,東部這邊,至少鹿野這邊並不是不缺工,其實也缺。尤其我們這幾個人們口中所謂的新移民務農者手邊的工作也日漸繁多後,大家也可能面臨人手不夠的境況。

種植面積較有規模與較有經濟能力的農家,除了交工之外,真的有需要的時候當然也會請工,目前還算請得到人。而像我們這些剛起步而且種植面積不大的小農,面臨人手不足的境況時就是只能彼此再多加支援。

但老實說,由於新移民青年人(也就是我們)的加入,這邊彼此較熟絡的幾戶農家缺工的情況不算嚴重。但這也不代表我們以後不會面臨缺工的困境,如果往後十幾年仍舊只有我們,而我們也會老,那麼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

不過,雖然不知道未來究竟會不會有比我們更年輕的人來到這裡務農,但這一年多來我所看到與參與的務農經驗是好的。為什麼我說「『擴大生產才能追求更好的生活』這個思維要改,改了之後才有可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因為,我所了解與感受到的好的農村,不只是農產品生產的工廠,而是健康多元的有機體(這是偷小四的話來說)。

什麼是健康多元的有機體?人與人的關係不只建立在貨品與金錢的交換,人們彼此互助生活;人們不會一味地迷信發展就是好,賺大錢就是好。而一旦不迷信發展思維,人們才會找到自己想做並且適合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不迷信發展思維,老人就不會把青年人趕走,青年人也不會自己把自己趕去都市;會有認真想要務農的青年留在鄉村或來到鄉村,而他們也會認真思考與面對務農所將面臨的困難。


這聽起來很理想化,但真正的改變往往是從思維開始改變。而老實說,不只是農村該是個健康多元的有機體,其實都市也該是個健康多元的有機體。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