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有用.無用


在莊子「材與不材」的寓言中,論到「究竟是要當一個有用的人?還是要做一個無用之徒?」莊子說:「我既不做個有用之徒,也不做一個無用之人。我既有用也無用,在材與不材之間安身立命。」

莊子是逃避問題嗎?什麼是材與不材之間?怎樣叫做既有用也無用?這些話像是說了等於沒說。但其實莊子的意思是——

如果我們生命的意義是取決於對其他的人有用或無用這個抉擇之上,那麼就已經是大有問題,很難逃避患害了。莊子暗示,作人最高原則不在材與不材,而在自然。

「自然」,雖然一般都解為「大自然」,英文的Nature,但在《老子》或《莊子》,我覺得應該照字面的意義去解釋:「自」就是自己,就是我;「然」在古文裡面可以當「是」字解,有肯定的意義。「自然」就是「自我肯定」。

——摘自陳永明,《哲學子午線》

3 則留言:

  1. 只要將「自然」詮釋為「自我肯定」,馬上就會接上西方的柏拉圖哲學傳統,一直到現代主義的自我意識哲學。而「自我意識哲學」正是這一百年來要對抗的,也已經被反對了一百多年了。

    所以,莊子的「自然」若詮釋為「自我肯定」,不太合適也不太對勁。至少要詮釋成「本然」吧?!當然,「本然」到底是啥很難說清楚,為什麼呢?我可以說因為「才剛開始談」,才努力了一百年,而且在台灣甚至才十多年,超弱勢的。

    在學術文章裡,1995年余德慧老師戰傳統群雄,2004年宋文里老師自己也又挑起1995年那檔事,說不要忘了爭論還沒結束,結果也是戰群雄…

    回覆刪除
  2. 呵呵
    有個私立大學研究[[左傳]]的傢伙也不自量力地挑起這段陳年舊怨啊~

    祝好
    來亂的佚凡

    回覆刪除
  3. billing ,

    你提到的好多東西,我都不知道呢!
    不過,詮釋為「本然」,「我直覺上」頂能接受的。

    佚凡,

    你的論文,好難看得懂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