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相信

可能相信的同時,又質疑嗎?

我相信這個人,但我又同時質疑他。「你根本就還不了解對方,你要如何相信?」相信,是立基於了解嗎?你是在了解的情況下「相信」?還是在「不了解」的情況下相信?可是如果「看見」了就不需要相信,因為看見就是明明白白在那裡。但很多人說他因為「看見」而相信──「我看見神蹟了!」但讓他相信的其實不是事蹟本身,因為事蹟本身就在那裡,不需要相信;他相信的是造成那件事蹟的原因,而他「相信」那原因是「神」,他說那是神蹟。

所以也可能雖然你「看見」了,而你不相信,你說那是魔術。這很有趣,你跟他明明「看見」了同樣的東西,可是一個相信,另一個不相信。所以,相信不是因為看見。

那麼相信是立基於「了解」嗎?在《約束的場所》中,曾為奧姆信徒的高橋英利對著他的師兄師姐說:「你對師父都不太了解,怎麼能夠跟著師父走呢?」接著他說:「確實我也相信師父噢。可是我都不知道師父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怎麼能夠(毫無怨言地)跟著他呢?」

看來奧姆信徒對於自己所相信的對象並不是很了解。但是,人們真的是因為「了解」所以相信對方,或相信某個宗教嗎?你完全了解基督教嗎?你完全了解佛教嗎?你完全了解相對論嗎?你是因為「了解」所以相信嗎?對我來說,這世界上不了解的部分肯定比了解的部分還多,那麼那些我無法真正了解的「知識」我都不相信嗎?比如一堆數學理論。

所以,相信好像不是全然立基於「了解」。那麼「相信」究竟是「為什麼」呢?

相信是因為「經驗」嗎?跟某人的互動有過好的經驗,覺得被接納;或是身體病痛去請教了某個團體,結果對方的建議幫自己的身體解除了病痛,「啊,這樣做『真的有用』啊!」因為有過「好的」、「真的有用」的經驗,所以開始「相信」對方的「力量」──這樣說起來,人們相信的似乎是促成「該次經驗」「背後的力量」。因為相信的是「力量」,「這股力量既然可以使我如何如何,那麼應該也可以改變其他的什麼吧?」

因為「自身經驗」,相信促成這個經驗的是「這個東西」,進而相信「這個東西」也可以促成別的事。也就是不僅相信是這個力量促成「這個已經發生的事件」,也相信該力量可以促成那些「還沒有發生的事」──相信那個力量能做的事情,能夠從原本已經發生的那一點,擴散到還沒有發生的事。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會覺得某些被視為邪教的信徒,怎麼可能會去相信那種離譜的事,或是聽命離譜的要求。但如果仔細聽他們的生命經驗,會覺得他們的經驗與其他一般人好像也沒有什麼兩樣──同樣都是先有正向經驗,然後從這個經驗再拓展到其他面向去。只是差別在某些「被相信的東西」具有一致性,而某些沒有一致性,而相信者是否能判斷當中的差異。

我能因為某次的經驗是真的,就認為對方「完全沒有」「不一致」的可能嗎?比如某個政治人物在某件事上的判斷,我認同他的說法,但這可以擴張到他對「所有事物」的判斷嗎?「只要是XXX說的,就一定是對的。」我們當然會說要對事不對人,但現實上我們經常對人不對事。

因為「我已經相信他了」或「我已經不相信他了」;「我已經相信這個宗教了」、「我已經相信這個理論了」──所以「相信」是──無關「事件本身」的真假。通常你願意採信某個說法,是因為你相信說話的人,而不見得是該說法獲得證實。所以經常會有兩種不同立場的人端出不同的證據,試著要證明自己是對的一方,但「這種證據」多半只是加深「原本就相信的人」「接近自己想法的人」的信任度,不一定能將不相信的人改為相信。

最前面說,「可能相信的同時,又質疑嗎?」真的很難,因為你「已經」相信了,所以很難質疑。如果你有所質疑,有可能你不是全部相信?

但真的不可能「一邊相信一邊質疑」嗎?說到這裡,我覺得我好像該跳出這個圈圈,我為什麼要用這個問題把自己綁住?對我來說更接近這個世界的方式是「一邊認識一邊提問」。如果是「一邊認識一邊提問」,那麼就不會打架了,因為「認識」的過程總有相信的時候,與不相信的時候。


──刊載於《幼獅文藝》第806期,2021年2月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