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依附與信仰,以及自由

我不曉得其他的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到孤獨的。感到孤獨,並不是指隨時隨地都感到孤獨,並不是「一直」感到孤獨(但我也相信,有些人「覺得」自己「一直」很孤獨)。

我大概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開始有孤獨的感覺。孤獨不是無聊,孤獨是「我不知道該把自己放在哪裡」。可是因為每天都要上學,上學儘管無聊,但至少可以跟同學玩,跟同學玩的時候,孤獨有時候會不見;但有時候,孤獨還是會跑出來。

上了國中,孤獨感的時候更多了。那時候因為開始談少男少女那種若有似無的戀愛,孤獨感有時候會被沖淡,但有時候更多。現在回想,孤獨感更多的原因大概是,儘管我討厭考試,但我又不得不考,因為除了考個還可以的成績,進去一間還可以的學校,當時的我並沒有其他的選擇。「不喜歡,但沒辦法」,這大概就是孤獨感加深的原因,因為除了把自己放在考試升學這個位置上,我不曉得該把自己放在哪裡,可是我又不喜歡。

那時候,是我第一次去教會。

如果以我現在對信仰的理解,我會將當時自己去教會的行為,視為一種「尋求心靈的慰藉」。當然,那時候的我可能沒有想得那麼多,那時候只是,我在文化中心的某個角落看書,然後有個大姐姐過來跟我講話(當時的我對傳福音還沒有什麼概念,對這樣直接面對面的方式並不排斥)。大姐姐問我在看什麼書,我看著大姐姐面容和善就回答她了,之後我們聊天,她跟我講耶穌,講著講著,她問我會想要去教會看看嗎?我就說好。

其實那時候我根本也還不清楚教會是什麼,基督信仰是什麼,就是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後來,那個大姐姐每個禮拜天都會騎機車來載我去教會(因為那時候我才國二,教會離我家又很遠),非常勤勞。而我也喜歡去,因為教會裡有會彈吉他會唱歌的大哥哥,還有長得好看的大姐姐,我喜歡跟他們在一起(天啊我那時候好庸俗)。

所以說真的,那時候去教會真的無關信仰,反而跟「人」有比較直接的關係。換句話說,如果我喜歡那個教會的人,我就會去;如果我不喜歡那個教會的人,我就不會去。雖然去了教會以後,一定多少會接觸到基督教的義理,但當時候所認識到的基督教義理,是以一種被教導的方式在接受;有點像在學校接收到的知識,只是,學校的老師比較兇,教會的牧師人比較好。

但當時的我也沒有想那麼多,就像我去學校只是為了交朋友,功課普普可以過就好;我去教會也只是交朋友,是不是真的了解基督信仰並不是最重要的事。

即使如此,我還是在隱隱約約中被影響。比如,我國中時候去的那個教會,是會呼喊的,會說方言的(了解基督教派的人就知道我在說什麼)。我先不評論呼喊與方言,我想說的是,那時候的我覺得那樣有點好笑,而且我根本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但大哥大姐說,方言不是說給人聽的;噢,方言不是說給人聽的,所以我聽不懂,這我可以接受。但要我跟著一起講,我就不太有辦法。可是,我聽著一群人哩哩拉拉的那麼投入,我卻完全沒反應,也是很奇怪,所以有一陣子,我假裝投入在裡面,像是演戲一樣。不過,一開始覺得好玩,後來就覺得不太喜歡這樣了。

特別是,就算不呼喊不說方言,但唱歌的時候要跟著上頭帶活動的做動作,這也讓我後來很不知道該怎麼辦,當然要配合也是可以配合,但是為什麼一定要呢?我覺得自己做這個動作很蠢,但不做好像又很奇怪。

所以後來就沒有再去那個教會了。

突然劈哩啪啦寫一堆,其實都是昨天睡前想到的事。昨天睡前,我突然想著「依存」與「信仰」的關係。老實說,雖然我高中沒去教會,但大學的時候還是有去學校的基督教團契,有時候也會去教會。我讀第一間大學的時候非常窮(嗯,對,我讀兩次大學),有時候還窮到沒錢坐公車(為什麼會那麼窮的理由太複雜就暫且不說)。然後,那時候某教會的牧師和牧師娘人很好,他們會找個理由找我去他們家吃飯,然後再藉口菜煮太多,讓我打包回去,現在想想,真的是很感謝他們。

接下來要說的話就不太動聽了。

從國中到大學,進進出出教會多次,我反而更明白的感受並思考到,「依存」與「信仰」是不同的。「依存」是某個人心靈上有需求,或實際生活上有需求,這時有個團體回應了他的需求,他們就形成了依存關係。對個人來說,他因為需求而需要某個可以依靠的什麼;對團體來說,因為個人的依靠使團體得以存在。
而團體的中心如果是信仰,那就是所謂的信仰團體。但問題是,或許當初他們是因為「信仰」而集結在一起的,但有的後來卻成為為了支撐這個團體而集結在一起。

我的意思是,信仰團體的中心應該是信仰,但許多教會並不讓人真正認識信仰,而更像只是個互助的團體。他們的信仰是傳授式的,有點像是如果你加入了這個團體,你就要接受這個信仰,不論這個信仰的義理有沒有問題。

而多半的信徒可能像是國中時候的我,他進教會是因為他需要這個團體,至於信仰的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信仰,他其實並沒有花太多的心力去了解。他只要感覺到自己被某個團體所接納,那樣就可以了。

所以,我真的認識基督信仰的方式,反而不是透過教會,而是透過閱讀、思考,與他人討論,觀察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事,以及自己的人生經驗。我並不是說教會沒有存在的意義,某些教會確實讓人們思考生命的問題,但更多的教會只是個互助團體,而這個互助,也只是針對教會內部的互助(而有時甚至還犧牲了真正邊緣與弱勢的人)。

再說遠一點,其他的宗教團體也是。如果某個宗教團體只是為了自己的存在,那麼它與它的會眾就只是依存關係,無關真實的信仰。真實的信仰不是拿來遵守的,真實的信仰是拿來思考、體驗、感到互相矛盾、感到頭痛、但同時又可能讓你得以自由的。

我說可能是因為,自由其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可能更多的人願意依附在某個什麼之中,在那裡一切都有答案;可能更多的人願意選擇依存團體,而不是讓自己得以自由的信仰。

可是身而為人,我們早就自由了,我們早就擁有了不得不自己思考的自由,沒有人可以幫你想。你能做的只有自己想,或者交給別人幫你想(這也是你的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