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C問我,為什麼是寫詩,不是別的方式,比如小說啊散文啊。我說議題性的文章我也會寫,特別是要研究法條、理清問題,這種時候就不太有辦法用詩來表達。
但是有些東西,比如想傳達的是一種感受,有時候少少的字可以很快很精準說出想說的話。舉個例子,但不是自己的詩,比如顆粒的〈不在現場〉──
◆
那天有意見的人
都去現場了
我沒有意見
想去聽聽他們的意見
但是沒有時間
工作很痛苦
不工作很痛苦
他們躺在地上
我躺在床上
隔天繼續歡迎光臨
為罵他們暴民的人服務
──顆粒,〈不在現場〉
◆
顆粒的〈不在現場〉把想要參與想要關心社會議題卻無能為力的心情,表達無疑。所以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我目前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可以不那樣那麼無能為力。但是,前天跟一個花蓮的朋友聊到,明明最近沒下什麼雨也不是春天,但東海岸的開發案一個一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採都來不及採。
那種它明明在那裡但是太多然後某些事情因為距離,你只能看著它發生的無力感,真的很無力。
有時候自己無力的時候,剛好可以找到適當的字來說,來抒發。但有時候不一定找得到,就卡卡的,卡在那裡。
嗯,我本來想寫的是關於詩要說的話,有點扯遠了。
我想說的是,重點其實不是字多字少,而是文字陳述的方式或比喻。
L曾經聊到說某些詩他讀不懂,當下我是把他讀不懂的詩解釋給他聽。解釋完後,L說那讀詩好像猜謎喔!嗯,他說得好像也沒錯,詩某些部份還真像猜謎。只是猜謎多半有固定的答案,詩不一定有;不過雖然不一定有固定的答案,但多半有作者想要表達的方向。
但後來我又想了一下,關於讀不懂可能是為什麼呢,我目前的想法是這樣的:
作者想要透過文字來傳達的感受,或他用的比喻,讀者沒接收到,或解不開。那讀者沒有接受到,或解不開,是作者的問題還是讀者的問題?這很難說,有些情況是前者,有些情況是後者,有些情況單單只是這兩者的經驗差太多了,所以連不上線。
那麼,有沒有連上線有那麼重要嗎?其實也還好,他連不上這條線但可以連上別條線,只要不要通通斷線就好。
最後,跟大家分享當初跟L討論的那兩首詩:
◆
〈橡皮擦〉/ 阿米
流鼻涕的那個男孩
有很多個橡皮擦
作文還是錯字連篇
一格一格罰寫列車
坐滿認真勤奮的橡皮擦
老師說他寫得超棒
只是需要一本字典
而不是更多的橡皮擦
--
〈捐款〉/ 蔡仁偉
缺水的時候
下雨不一定有用
如果不是下在水庫裡
(PS.〈不在現場〉、〈橡皮擦〉、〈捐款〉,皆出於《衛生紙+28:別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