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旅行的異義》書摘──光譜的兩端

為了建造更多坐擁壯麗景觀的度假村,開發商破壞原生棲息地,對地方人士的擔憂視而不見。保護人士譴責開發商剷平老舊旅館與建築物,只為了興建新的度假村、夜店和娛樂景點的全球趨勢,而它們不管是在新加坡、杜拜或約翰尼斯堡,外觀上看起來都大同小異;那是一個同質性取代了多樣性的世界。

對大力推展觀光業的國家來說,另一種災難來自富有的度假人士;首先他們愛上一個國家,接著在那裡大肆購買自己的第二住宅,結果卻導致當地人再也沒有能力生活在自己的城鎮或村莊。

面對觀光產業及其負面效應,態度最謹慎的國家實屬不丹。這個喜馬拉雅山上的國家透過「幸福指數」來衡量進步程度,刻意將觀光客的人數維持在低檔,以確保該國的文化、環境、信仰以及經濟不會因大批外國觀光客湧入而變質。該國政府表示,它限制觀光客的人數包括管制旅館房間數、限定其他觀光「基礎建設」的核准項目,以及訂定高額觀光人頭稅。不丹稱這是「低量、高價值」觀光。

在光譜的另一端則有柬埔寨、威尼斯這樣的國家或城市。柬埔寨鼓勵大觀光客造訪吳哥窟偉大的十一世紀神廟群,因為上百間新開張的觀光飯店抽取、使用周圍的地下水,結果造成那些稀有的神廟面臨地層下陷的危機:在居民不足六萬的威尼斯,每年約有兩千多萬名觀光客造訪,如此恐怖的人潮迫使當地人離開家園,導致街坊的菜飯和麵包店遷離這座城市。

──〈當觀光成為產業〉,《旅行的異義》,p.26-2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