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0日 星期日

2023年閱讀書單

遲到非常久的年度閱讀書單。
但在六月底前貼,覺得開心 :)
至少沒有拖過半年啊!

 

【1月】

01. 一直想對你說/艾莉絲.孟若
02. 晚自習/黃尖
03. 罪之聲/塩田武士
04. 隨喜/黃尖
05. 熱天的時陣/儲玉玲、儲嘉慧
06. 咱的日子/儲玉玲、儲嘉慧
07. 的/junaida
08. 我說話像河流/喬丹.史考特
09. 貓爪之夜/町田尚子
10  白貓黑貓/菊地知己
11. 影子裡的大象/娜汀.侯貝
12. 躲貓貓/金貞善
13. 沒有字的明信片/向田邦子、角田光代
14. 入冬前的楓葉信/菊地知己


 【2月】

15. 珍珠帖/潘家欣
16. 沒口之河/黃瀚嶢
17. 位置/安妮.艾諾
18. 遷徙者/渡邊依莎
19. 鏡子/Suzy Lee
20. 海浪/Suzy Lee


 【3月】

21. 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小令
22. 永別書/張亦絢


 【4月】

23. 親愛的不完美人生/安娜‧荷普
24. 直到夜色溫柔/簡莉穎x廢廢子
25. 女二/鄧九雲
26. 分人/平野啓一郎
27. 東華春理髮廳-3/阮光民


 【5月】

28.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鄧九雲
29.童年末日/亞瑟•查理斯•克拉克


 【6月】

30.青之時代/安西水丸
31.妳以為妳是誰/艾莉絲.孟若
32.受苦的倒影:一個苦難工作者的田野備忘錄/魏明毅
33.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伊塔.卡爾維諾


 【7月】

34.零觸碰親密/林新惠
35.雅希葉的倒影/瑪希安.卡迪


 【8月】

36.樹的憂鬱/梁莉姿
37.補霧的人/黃暐婷
38.東京日日/松本大洋
39.20 KM/H/我是白
40.最好的時光/張亦絢
41.道德浪女/ Janet W. Hardy, Dossie Easton


 【9月】

42.大人先生/陳栢青
43.如刀的書寫/安妮‧艾諾


 【10月】

44.嫉妒所未知的空白/安妮‧艾諾
45.記憶無非徹底愾透的一切/安妮‧艾諾


 【11月】

46.蜂鳥的火種/邱怡青
47.始於極限/上野千鶴子、鈴木涼美


原來我是這樣學習游泳的

原來我是這樣學習游泳的。

兩週前上了一堂游泳體驗課,教練教了韻律呼吸,「嘴巴吸氣,鼻子吐氣……」剛開始我一直改不過來,因為自小我就習慣憋氣,進到水裡就是鼻子憋氣。身體的慣性讓我一入水就把鼻子關起來,氣就自然從嘴巴噗嚕噗嚕出來了。

我不怕水,但就是不會換氣。進到水裡就是憋氣,不敢去到腳踩不到底的水域。

我有點擔心無法學會鼻子吐氣:「會不會過不了這關,克服不了身體的慣性,一直卡在這裡?」教練說應該不會,他還沒遇過沒辦法的。

這時我想到一個問題:「剛剛我鼻子關起來,嘴巴就吐氣了。所以如果我嘴巴閉超緊,鼻子就會自然吐氣?」

生理的構造是這樣沒錯。教練說。

教練教我們嘴巴閉上時發出嗯的聲音,以確保嘴巴是閉上的,但這對我來說還不夠。我的狀態是,嘴巴在水上發出嗯的聲音,下到水裡馬上反射成鼻子閉氣嘴巴吐氣。可當我聽到教練說生理的現象是一個閉另一個就會吐的時候,我突然有種,既然是生理現象那我一定做得到──於是我用意念跟自己說嘴巴閉緊,用意念跟自己說不能打開,結果下到水裡鼻子就噗嚕噗嚕的吐氣了。噢噢噢,好神奇的感覺,我一邊吐氣一邊感覺著,原來是這樣啊!幾乎是自動啊。

我好像得先理解。我的意思是,當我還不夠懂「為什麼」時,我會不知道該怎麼做。但當我了解「為什麼」,我就會找到方法。

體驗課後,我又自己去了泳池兩次。第一次先習慣在水裡的感覺,習慣在水上用嘴巴吸氣,水裡用鼻子吐氣。這樣反覆循環後,我明白這是學會換氣的先決條件。我就這樣一來一回的練習吸吐,然後試著在水裡拉長吐氣時間,我發現自己可以在那段時間漂浮,把臉朝下,背自然就會浮起。氣吐完後,我繼續憋氣一段時間,繼續漂浮,感受在水裡的感覺。我想著這時只要懂得如何把頭抬出水面吸氣,就等於會換氣了?我距離自己的目標已經很近?

那麼,要如何在漂浮的狀態下把頭抬出水面呢?我記得體驗課時問過教練這個問題,他說用手把水往下撥。喔,這也很好理解,用手把水往下撥,身體自然就會向上。那麼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我試著用手往下撥,身體有向上,但還不夠。我又繼續試,發現得配上腿。我想著把水往下撥,頭就會浮上水面,我抱著這樣的意念不斷測試手腳動作,要用怎樣的角度幅度,我的身體會有怎樣的變化。

這是我第一次自己在水中觀察自己身體的感覺,而這得歸功體驗課時教練說的──「在水裡發生意外比在陸地上能爭取到更多時間。」

那天教練說,在陸地上如果摔倒或摔車,可能是一秒鐘就受傷了「但從溺水到真的有事,你猜要花多久時間?」

「三十秒?」
「三分鐘。」

我現在在泳池,池邊有救生員,萬一真的怎麼了我還有三分鐘。那句話讓我不怕嗆水,或是說因為我明白了身體的運作,我發現鼻子吐氣反而不會嗆到,因為吐氣的同時就不可能進水。

我在韻律呼吸的狀態下不斷測試與觀察自己的身體,擺動我的手腳,然後某一次,我的頭浮上水面了。喔,原來是這樣的感覺。

我做到一次,但無法連續兩次。我明白為什麼,因為當我浮出水面吸氣後,掉回水裡時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下沉,這個下沉讓我忍不住雙腳踩地。但我後來想,剛剛單純在練習韻律呼吸時,明明吸氣後回到水中是可以撐上一段時間的,「所以下沉就下沉,我不用這麼緊張。」

第二次到泳池,也就是今天,花了一點時間再次熟悉韻律呼吸,我繼續練習把頭浮出水面。我吸一口氣,進到水裡後慢慢吐氣,往前,手往下撥,腿往後踢,我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向上抬,在測試了幾次之後,我的頭浮上水面。浮上後我趕緊吸一口氣,隨即下沉,但此時我提醒自己不用緊張,我在水裡有足夠的時間,「反正不行再站起來。」我讓自己在水裡,放鬆,調整動作回到第一次進到水裡的狀態,手往下撥,腿往後踢。然後我的頭抬起了第二次,接著第三次,第四次。

原來是這樣。

學習很奇妙,是一種歷程,絕非完成式。正處學習狀態永遠有一種「原來是這樣」的感覺,總是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而我原本以為學游泳,是要學手怎麼動腿怎麼動,但後來我發現更重要的是觀念?要是小時候有人教我韻律呼吸,我早就學會游泳了?

但中年才學游泳,卻也讓我因此看到自己是怎麼學習的。我長成一個透過提問、觀察分析,在理解過程中學習事物的人。我原本以為學游泳會是另一回事,沒想到學游泳也可以這樣學。當我明白邏輯道理,當我理解生理結構,當我不害怕,就可以找到方法。

不害怕,願意嘗試,幾乎是學習所有事物共通的關鍵之一。

但我也非常明白害怕的感覺。所以帶領人,或是教育者、教練,能讓人在感覺安全的情況下學習,讓人感覺到「儘管害怕但知道不會怎樣」,這樣學習者就可能發展出更多的自我學習。

怎麼寫到最後變成學習文?教育文?我原本只是在寫游泳分享文?

但不管怎樣好期待接下來的游泳課。

補寫一件事:

以前一進到水裡很自然地就下沉(?)但這兩次漂起來後,反而有種沉不下去的感覺。終於明白教練說,要沉下去不容易。我試著下沉,發現要努力,往下時會明顯感受到水壓,耳朵,肺部跟心臟都有。我還沒抓到下潛的訣竅,但感覺到潛下去跟漂起來比,是件違抗身體自然的事。


2024年6月26日 星期三

書背設計也是很重要的!

簡單快速記一筆:

書背設計也是很重要的!

剛剛要找《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怎麼找都找不到,鬼遮眼了嗎?我還用手指一一點過書背,最後終於在書架的最側邊找到。

找到的當下我明白了,找不到不是因為它在最側邊,而是因為書背字體顏色的搭配。「討海魂」三字是黃色的,「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是銀色的,而書背底色是白的,加上字體是手寫字,嗯.....這是一種要讓人對它視而不見的設計嗎?

我知道這書背設計是配合書封,為了有一體感,但書封的「討海魂」三字極大,且黃字配灰黑底,能見度高。書封很重要,但過了新書期的書背更重要?因為在這之後就沒什麼機會躺在平台上了。

好的以上只是murmur,為了我找不到書。但其實《討海魂》的內容是不錯的,是我列為工作坊的教材之一。

(就不附上照片了,因為手機拍照會自動校正顏色,無法呈現肉眼看到的那黃色銀色印在白底上的泛光。)

 

2024年6月25日 星期二

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沒那麼簡單

跑步的時候頭腦裡所浮現的思緒,類似天空的雲。各種形狀、各種大小的雲。飄過來,又飄過去。不過天空還是天空。雲只不過是過客而已。那都是會通過然後消失的東西。而且只有天空留下。所謂天空,是既存在同時也不存在的東西:既是實體同時也不是實體的東西。那樣模糊的容器的存在模樣,我們唯有照樣接受,只能完全接受。



而今,我正置身於這「無法想像的」世界中。想到這裡也覺得很奇怪。在這裡的我這個人是幸福還是不幸?自己也分不清,不過我覺得這好像並不特別成問題。對我來說──或對其他人也一樣──上年紀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第一次經驗,在這裡體驗到的感情,也是第一次嚐到的感情。要是以前經驗過,就算只有一次,很多事情可以變得容易些,但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沒那麼簡單。以我來說,就暫時保留不作判斷,先把眼前有的照樣接受,暫且帶著這一起活下去。就像對天空和雲和河流一樣。而且我覺得在這裡,一定有某種類似奇怪的東西存在不會錯,換個想法,那未必完全沒有用處。

──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2024年6月20日 星期四

阿米走了

阿米走了。

在鴻鴻版上讀到阿米的詩,直覺不安,再往下讀,真的是走了。已經是兩天前的事了。第一個冒出的念頭是與她的病連結,而後得知是心肌梗塞。為什麼我會覺得憂鬱症的人就會輕生呢?阿米明明活得這麼重視生命。

讀阿米臉書上的詩,讀她想做的事。前陣子我們訊息,我問她好嗎?她說都好就是窮了點。

看著阿米,其實我很害怕。卻又覺得她好勇敢。

知道消息後我好想找人說話。最後決定去游泳。

今天第一次,我的頭可以浮出水面了。雖然隨即又沉了下去。



〈受傷的馬〉阿米

傷痕累累的小馬
跌落到谷底
所謂谷底有這麼深
更深還有
更黑暗
這一層還有
下一層
摔不完地陷落

小馬天生喜愛奔跑
傷口慢慢結痂(是時間)
有一天牠能動了
用盡醜陋的姿勢向上攀爬
孤獨地返回地面

清清喉嚨
牠唱了一首奇怪的歌

突然醒悟
再也不可能像過去
風中奔馳
卻可以漫步欣賞
過去忽略的風景

──收錄於《要歌要舞要學狼》

 

 

阿米走了

阿米走了。

在鴻鴻版上讀到阿米的詩,直覺不安,再往下讀,真的是走了。已經是兩天前的事了。第一個冒出的念頭是與她的病連結,而後得知是心肌梗塞。為什麼我會覺得憂鬱症的人就會輕生呢?阿米明明活得這麼重視生命。

讀阿米臉書上的詩,讀她想做的事。前陣子我們訊息,我問她好嗎?她說都好就是窮了點。

看著阿米,其實我很害怕。卻又覺得她好勇敢。

知道消息後我好想找人說話。最後決定去游泳。

今天第一次,我的頭可以浮出水面了。雖然隨即又沉了下去。



〈受傷的馬〉阿米

傷痕累累的小馬
跌落到谷底
所謂谷底有這麼深
更深還有
更黑暗
這一層還有
下一層
摔不完地陷落

小馬天生喜愛奔跑
傷口慢慢結痂(是時間)
有一天牠能動了
用盡極醜陋的姿勢向上攀爬
孤獨地返回地面

清清喉嚨
牠唱了一首奇怪的歌

突然醒悟
再也不可能像過去
風中奔馳
卻可以漫步欣賞
過去忽略的風景

──出自《要歌要舞要學狼》


2024年6月19日 星期三

啦啦啦

 全家。媽媽和小男孩站在櫃台前。

「你要什麼口味?」
「有什麼口味?」
「有海鹽檸檬、草莓優格……」
「我要牛奶。」


公園。媽媽推著嬰兒車,小女孩在跳石頭。

「一七……」
「得七」
「一八……」
「得八」
「一九……」
「得大便!」

小女孩從這顆石頭跳到另一顆石頭。


2024年6月18日 星期二

剝除既有界線,看見更多「人與動物」的關係──讀《動物關鍵字》

 

與黃宗慧、黃宗潔的相遇,源自《以動物為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書中引了一段我弄死毛毛蟲時的心境描寫,我才知道有人從文學談論動物議題。此後我便關注黃氏姐妹的動物書寫,因為他們不講大道理,不教訓人、不擺出道德至高的姿態,而是帶著你思考一個又一個困難的生命議題,儘管不一定有答案,過程中還會發現自己的矛盾;但跟著他們的文字,我得以回看與檢視自己面對不同動物時的反應,也有機會理解與自己不同立場或背景的人所呈現的價值觀。而副作用是,觀察動物或與之互動時,就會忍不住東想西想。

讀《動物關鍵字》時,我仍舊邊讀邊想。本書收錄的三十篇散文,並非一開始就以動物為主題,寫作者只是書寫他的日常,像是面對同伴動物的苦痛或離世;或非日常,遇見被狗撕咬的台灣獼猴,或是一隻準備被剝皮的山羌。而編者黃宗慧、黃宗潔細細閱讀這些書寫,去看其中人與動物的關係,進一步點出能夠往下思考的「關鍵字」。

書中「野生動物區」章節,收錄一篇我寫的〈剝皮〉:「到底為什麼要剝牠(山羌)的皮?我知道理由當然是──『反正牠都死了,不剝牠的皮來用不吃牠的肉,浪費。』可是,如果是我們家的狗死了,我們也會說『反正牠都死了,就拿來用』這樣嗎?」

黃宗慧為〈剝皮〉點出的關鍵字是「效益」,延伸出是否「雙重標準」的思考──「雙重標準的原因,恐怕仍在於人類對於動物的分類。」面對死去的同伴動物,我們想的不是物盡其用,而是生出更深的思念,但面對野生動物則是另一回事。可當我看著「效益」這兩字,我回想那天看著朋友剝山羌皮,似乎不僅僅為了剝皮來用,更是為了練習、為了學習如何剝皮。

小雨跟原住民朋友學了剝皮,剛好有一隻死掉的山羌可以練習;信的加入也是為了學怎麼剝皮,他們都不真正為了那張皮,而是為了學習如何下刀,如何把毛皮與肉分開。可為什麼要學剝皮?從前需要野生動物的毛皮來做帽子和背心,現在又不缺這些衣物。所以很有可能在剝山羌皮這件事上,學習原民文化比是否需要皮肉更來得意義重大?或者是,學習去「面對動物」?我沒跟小雨討論過無法確定,或許他們沒想那麼多,而我卻跟著《動物關鍵字》的評析,繼續向內或向外想了出去。



對人來說,動物不只是動物,而是有各式各樣的功能與目的,雖然不想這麼說,但現實就是如此。用來吃的,用來看的、用來喜歡的,用來陪伴的,看了就害怕或討厭的……儘管如此,我還是會在面對不同動物的當下,生出那麼一點不理所當然的感受。

前陣子去海生館。每次去海生館的心情都很矛盾,既開心又覺得「人類真是……」。我一邊感覺到自己的矛盾,一邊覺得把魚當作觀賞動物不行嗎?我平常不也把魚當作食用動物?我對於將魚視為觀賞動物感到不對勁,但同時喜歡吃魚,這樣的我是否偽善?

《動物關鍵字》中的「觀賞動物區」章節,收錄了《偽魚販指南》作者林楷倫的〈去海生館的好日子〉,我好奇一個平常賣魚殺魚的,在「觀賞」魚會有什麼感受?他會將魚秤斤論兩嗎?他會將魚都當作商品嗎?當別人說小白鯨在笑,林楷倫說:「牠天生嘴型就這樣。」有人對著小白鯨說厲害喔很會表演喔,他說:「不安而已。」他沒將小白鯨擬人化,卻因此更「看見」了小白鯨?

可將魚當作觀賞動物不好嗎?我又問了一次這個問題,接著讀到崔舜華的〈魚燈〉。我看著崔舜華將魚養死,說:「感覺自己是滅世的殺手」。而能滅世,同時也可創造。文後點出的關鍵字是「共構」,創世需共構,不只是豢養一隻隻的魚,而是將魚缸視為整個生態系,去維持,去看顧。

將魚作為食用食物,不代表對魚沒有感覺;將魚視為觀賞動物,更需為己創世的角色負責。之前我總對觀賞動物有些困惑,不確定自己該以什麼樣的態度看待與思考,而《動物關鍵字》的選文與評析,提供了我不同視角。

令我有所感的還有收錄在「經濟、實驗動物區」章節的〈雞械複製時代〉,我們日常所吃的雞,是被當作產品,而非被當作生命。但知道雞肉的生產過程又如何呢?是否該因此不吃或選擇人道飼養而較為昂貴的雞?但我們該因此指責不這麼做的人嗎?當我這樣問,似乎又落入是非一刀切。我想起黃宗潔在序中說,這些思考都是試圖為動物推開一道不同的命運之門。

身為經濟動物的命運,就是被吃,既然都要被吃,那麼怎麼活著有差別嗎?我想那差別不僅是動物生前如何活著,更是對待動物的那個人類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感受自己。他可能會像雞一樣被機械化,對「雞被當作機械」沒有感覺,而自己也成了機械;或是,當他看著成為機械的雞,仍然會有感覺。獸醫系畢業的曾達元在文中寫到:「我時常得將這群機械『關機』,以便揭開藏在肉下的零件,翻找出是什麼疾病,使得牠們集體進入異常的病態。我曾說服自己,機械沒有靈魂,不必擔負殺生的罪惡。」

要說服自己,代表不是沒有感覺。

讀到楊富民的〈木瓜和蝸牛〉,我想起未下田前也有過對蝸牛的惻隱之心,後來卻可以一手抓起蝸牛拋擲到柏油路上,只是那殼碎裂的聲音仍舊會傳進我的心裡。我會弄死毛蟲,摔死蝸牛,卻也曾將小老鼠與蟑螂放生,我已經不僅一次放生蟑螂(當然殺死的次數還是多),最近每次要打蟑螂前都會猶豫一會。

在動作之前,會想起眼前這隻令人嫌惡的生物也是個生命,儘管可能只有一秒。但這一秒可能在下次變成兩秒。而這些變化與猶豫,或自我對話,似乎源自黃宗慧與黃宗潔所寫的文章,所編輯的書,他們不斷剝除那既有的界線,使得我在面對動物時多思考一點,再多一點點。

──刊載於 OKAPI: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7915?loc=writer_002


2024年6月13日 星期四

影子疊在一起會變黑嗎?

 

「影子疊在一起會變黑嗎?」

剛剛打這句話時,先出現的是「影子跌在一起」。跌在一起,也對。看完電影出來,下過大雨,我看著地面上的影子,淡淡的樹影,還有我的影子。影子跌在疊在一起,有變黑嗎?

同場有個女孩,走在我前面。我跟在她後方,剛好同方向。她走了一會後突然停下,蹲下。

是一隻黑貓。

回到家,上spotify找了Felling good來聽。回想役所廣司的表情。


2024年6月11日 星期二

老那麼美

玫瑰的皮膚乾掉
我看見她的血管
皺褶
捲起的顆粒
她那麼美
那麼美

老那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