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30日 星期五

解讀,或是辨別能力,是怎麼長出來的呢?


最近沒有餘裕。可沒有餘裕,哪有可能寫下現在這些?所以還是有的,時間上是有的,只是心理上覺得沒有。不是「心裡」,而是「心理」。突然想到,小孩什麼時候能夠辨認「心裡」與「心理」呢?在心裡面的,在心理上的。前天我讓自學生小孩做了文字測驗,這真的很奇妙,他們究竟是什麼時候「學到」那些辨別的方法?這樣想來,許多能力並不是「教學」而來的,不是教一件事學一件事,而是他們從生活中接觸到的許多事物、許多讀物,然後用他們的腦袋去思考,漸漸的能夠辨認許多。當然,這也得等到他們的腦袋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像是,你就很難要求四歲小孩要能夠讀懂新聞標題。

小克十歲,皮蛋八歲半。我給他們四個新聞標題,是一則交通意外事故。我請他們讀完後,回答兩個問題。

● 12月初,高雄發生了一起交通意外。以下是四家媒體針對同一事件所下的新聞標題:

1. 高雄機車違規右轉,與輕軌列車擦撞,騎士送醫不治(自由時報)
2. 騎士右轉未依號誌撞輕軌,送醫救治中(今日新聞)
3. 跟列車同向遭撞,高雄輕軌擦撞機車,男倒地瞬間重擊頭部,失去生命跡象(風傳媒)
4. 太會出事,高雄輕軌撞機車!騎士遭擊落,頭部重創命危(中國時報)

問題1:請問以上哪一個標題,會讓讀者認為這起交通意外的責任是「輕軌列車」?
問題2:請問以上哪一個標題,會讓讀者認為這起交通意外的責任是「機車騎士」?

我本來想,他們會不會讀不懂題目的意思?畢竟他們幾乎沒有做過紙本測驗。有回跟朋友聊天,我才意識到用口語敘述問題給小孩聽,跟要他們直接看文字題目回答問題,是兩回事。但是,能夠看懂題目,也意味著一種文字能力。當然,萬一小孩看不懂題目,也可能跟出題者有關,出題者的敘述無法幫助小孩理解題意。

但皮蛋很快就回答了:「第一題答案是3啊,第二題答案是1。」我很驚訝他這麼快就回答出來,「你是怎麼分辨的?」皮蛋指著第3個標題:「輕軌擦撞機車嘛,看起來是輕軌的問題。」又指著第1個標題:「這個是機車違規右轉,它有說他違規啊,所以是機車的問題。」

哇,所以他是真的懂。「那除了1跟3,還有2跟4。你讀讀看2跟4,你覺得標題暗示的責任歸屬在哪一方?」我問完後又附加解釋,責任歸屬的意思是,這則意外事故是誰的錯?

皮蛋又看了一下,「2是機車騎士,4是輕軌。」

「所以說,1跟2的標題,讀起來是機車騎士的錯;而3跟4是輕軌的錯。但同一個事件為什麼會有不同立場的標題?哪一個是對的?」我並沒有要他們回答,而是請他們讀接下來的新聞內容,然後再選出一個最符合事實的標題──

「高雄市前鎮區二聖路與凱旋三路口今早(9日)近8點發生一起輕軌與機車車禍事故,59歲李姓男子騎車沿凱旋三路與輕軌同向,行經二聖路口時,右轉欲過軌路口,遭同向的輕軌列車撞擊,初步研判李男倒地後頭部撞到地面受傷,救護人員抵達時李男已無生命跡象,送往民生醫院急救,再轉送高雄長庚醫院搶救,約下午5點多宣告不治。

這車禍事故,經警方初步瞭解,機車騎士未依號誌指示右轉彎,警方將製單舉發處600至1800元罰鍰,而未禮讓大眾捷運系統車輛部分,另600至1800元罰鍰。警方呼籲,行經輕軌路口應放慢速度,號誌應皆為箭頭綠燈,遵守號誌指示行駛,確認安全無虞時再通過路口。」

新聞不難,但都是資訊,我有點擔心他們會沒有耐心,不想讀。所以我提示他們慢慢讀,從新聞所提供的線索,找出最符合內容的標題。皮蛋很快的又說,「我找到了,這裡,這裡說『機車騎士未依號誌指示右轉彎』,所以是2!」我說你有找到關鍵,很厲害,但你再看看第一段,第一段的最後寫機車騎士送醫搶救,宣告不治,「你看看哪一個標題同時符合機車騎士違規右轉,跟送醫宣告不治這兩個線索?」

我請皮蛋再看一下,但皮蛋好像有點卡住,可能不太明白我的意思。於是我說,你剛剛選的第2個標題,「是說機車騎士送醫搶救中,並沒有說他死掉對吧?但新聞的第一段最後說他死了。」

皮蛋一聽完,就喔喔!那是1啊,「高雄機車違規右轉,與輕軌列車擦撞,騎士送醫不治」。我說對喔,第1個標題符合那兩段新聞內容的條件,但我們也不能說第2個標題是錯的,「第2個新聞標題發稿時,機車騎士還正在搶救,記者還不知道結果……」

那麼,第1個標題和第2個標題,你們覺得哪一個標題的發稿時間比較早?那一個比較晚?小克說,「送醫救治中的那則比較早啊。」這次是小克回答。小克做這題時,反應不像皮蛋那麼快,皮蛋的個性是發現什麼就會馬上講馬上反應;小克則是是會慢慢看,觀察現場狀況。

我說對,沒錯,「所以有時候光是看新聞標題,就可以看出發稿的時間順序。」我說完後,小克又提出一個觀察:「我覺得第一段讀起來是輕軌的錯,第二段讀起來是機車騎士的錯。」

我又跟著小克一起讀那兩段。我說對耶,你的觀察很敏銳,「第一段讀起來是事件發生當下的現狀描述,機車騎士右轉,被輕軌撞擊。但第二段經警方調查後,發現是機車騎士違規在先。」

我沒有想到小克還會發現兩段描述的觀點不同,這代表我前面提到關於「立場」,她有聽進去。「你真的有細細的讀內容耶。」我說:「第一段是描述事件現場,還不清楚責任歸屬;第二段是描述調查過程。所以新聞要讀全部,不能只讀前驗或後面,要全部讀完之後綜合判斷。」

「一則新聞其實提供了很多資訊,包括事件發生的地點,」我指著新聞的第一段說,「這起事件是發生在高雄的二聖路跟凱旋三路口,」我隨手畫了個十字路口,又畫了輕軌行進方向,「假設輕軌是這樣走,你們可以知道哪一條是二聖路?哪一條是凱旋三路嗎?」

皮蛋馬上說我知道我知道,然後把紙拿過去,拿過去時一邊對照新聞一邊說:「我看看吼……男子騎車沿凱旋三路與輕軌同向,同向的話就是跟輕軌騎一樣的方向……我知道了!」他先寫下了「二聖路」,然後寫下「三路」,他說凱旋筆劃太多了。

接下來他又說,「我要畫紅綠燈,他可能是紅燈右轉。」我說,新聞上是寫未依號誌指示,無法確定是不是紅燈右轉……。「新聞說他違規啊,我猜他紅燈右轉啦,紅燈不能右轉。」皮蛋畫了個紅燈(但對面卻畫了綠燈)

皮蛋興致勃勃畫著地圖。現在來看,地圖太簡易,而且忘了畫輕軌軌道,輕軌像是走在凱旋三路上,不過沒關係,一開始只是想知道他們能否依照新聞敘述,畫出案發路口,以及輕軌和機車的相對位置;如果能夠畫出來寫出來,代表有讀懂。其實,這原本不在我題目設計的範圍內,是意外發展成這樣,也可看出皮蛋被這則新聞引出了興趣。但我發現他們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而是隨著提問,才慢慢去看新聞中的線索。

我訝異小孩的發展,他們是在何時學到辨別?我不用「學會辨別」,因為辨別不是「學了就會」,而是因應事件的複雜程度,不斷學習的一種能力。辨別一段發言,辨別一篇文章,辨別文字表面的意思,辨別文字暗藏卻又希望別人讀出來的意思,辨別立場、辨別用意。寫到這裡我又忍不住去想更多的辨別,這已出超出我原本想寫的記錄。

看到小孩在長。但無法確切知道是怎麼長的,就算是自己眼前的小孩,更不要說不是在自己眼前的小孩。好像知道一些,但更多的是像秘密的東西。

原本覺得自己沒有什麼餘裕寫,卻花了一個早上來寫。總覺得,有些重要的東西沒寫下來,會讓自己感覺更沒有餘裕。好像,竟然連一個早上都不能撥出來給自己,給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辨別,辨別重要的事。但有些東西無法比較。無法比較,卻不能都要,只好取捨。而有時取捨,自己也說不出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