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真正的哲學思考,就是當人思考一物時,就像是全然沒有人思考過的樣子去思考。」​

 


早上看到宋文里老師臉書,提到史作檉,想起了一件事。​

我第一次知道史作檉,是在泰順街巷內的一間很奇妙的工作室。我散步經過,看到一棵很大的麵包樹,枝葉由左而右,長到對面的房子三樓陽台,像是拱門。工作室有個木板平台,看起來不像店面也不像住家(我後來才知道那是工作室)。我走近窺望,這時工作室主人剛好把拉門拉開。​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個半開放的工作室,主人平常在裡面畫畫,工作室內也賣咖啡、有二手書,但沒有特別對外說明開放,有種──知道的人就知道,不知道的人就不知道。​我在這間工作室遇見《哲學日記》這本書,作者史作檉。當時我不知道史作檉這個人是誰?甚至「檉」這個字我也不會唸。​

《哲學日記》的第一句話就打到我:「真正的哲學思考,就是當人思考一物時,就像是全然沒有人思考過的樣子去思考。」​

讀的時候我覺得這話說得真「對」。因為當時我對某些人講到哲學就是搬出許多哲學論述感到厭煩。好,你知道誰誰誰是怎麼想的,他的世界觀是如何如何,那麼你自己呢?你自己又怎麼想?​

可是「當人思考一物時,就像是全然沒有人思考過的樣子去思考」──這有可能嗎?我們真的可能像是沒聽過別人說法看法那樣去思考嗎?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聽了那麼多看了那麼多。​

我繼續往下讀:「但哲學思考之難處,就在於如何去剷除那些聽來的,知道的,似是而非的解釋與名詞,並有充分的能力,使你自己所用的每一個字,都成為完全屬於你自己之成功而有效的字,而不是背誦。這就是一種真正的哲學思考,即一純思考,即在宇宙中思考,而不是在文字間思考。是在真正的人性中活著,而不是在一些雜亂而浮泛之經驗現實之中。其難矣哉!」​

當時我還在毛毛蟲工作,我突然想到……所以……小孩比大人更容易進行哲學思考?好像是喔,因為小孩所想的所有事幾乎都是第一次想?​

但同時我又感覺到,「第一次想」與「哲學思考」似乎又有那麼一點差別。就像我發現小孩說的話和寫的字,「經常」都很詩意,但有些詩意是因為還未被文字規則所限,是偶然與巧合(雖然是偶然與巧合,但也不能說那就不是)。​

我把寫作和哲學思考擺在一起想──我是碰巧說出一句詩意的話?還是有意識的表達?我是不是往裡面去想了?還是我只是順口提出一個問題就停了?雖然一個問題經常是哲學思考的開始。​

哲學思考這東西……似乎……讀太多就無法思考(這裡的「讀」是指「背」)。不讀可能也無法思考(但真的嗎?)但我現在就是因為讀到史作檉的《哲學日記》所以繼續思考。可是,如果我沒讀見,那麼他寫的那些我真的就沒有機會想到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