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旗袍跟旗人有關係嗎?

 

我是個沒有什麼歷史感的人,雖說國中三年高中三年讀了那樣多的歷史,但對我來說幾乎都是資訊。我的記憶是靠畫面,或事件的意義、或故事性,若沒有這些撐起,讀過的資訊幾乎都還回去。

但最近讀到《福爾摩沙時尚圖鑑》,透過服裝來講台灣歷史,從荷西時期到清領後期,剛好適合我這種沒有歷史感的人。我看著每個時期主要服裝介紹,透過服飾去想像那個年代,為什麼要這樣穿,這樣穿的用途是什麼?又隱含了那些意義?特別是日治時期,那時的服裝有日有台有中,又受西化影響,光是看一個人怎麼穿,就能約略了解此人的身分背景與意識形態。

整本書有趣的點非常多,但有個對我來說最有收穫的點,那就是「旗袍」。

從前我一直以為「旗袍」跟「旗人」有關,因為有個「旗」字,是一種直覺聯想。但讀到日治晚期「都會女子的新時尚」這章,發現「旗袍」在當時被叫做「長衫」,而長衫是由長袍演變而來,從前主要是男性在穿,是一種長及腳踝的連身衣著。直到清末民初接收到男女平權的思想,有些女性便穿起長袍,藉以表現自己對男女平權的嚮往。

讀到這個我有點驚訝,因為旗袍給人的印象非常女性化,強調身體曲線,而它的源起竟是男女平權?(PS.這不代表我認為強調女性特質就等於不平權,但這有點複雜,得另外講。)續讀下去,發現旗袍似乎跟旗人沒什麼關係。若是如此,為什麼長衫又叫做「旗袍」?我實在太好奇了,於是訊息請教該書作者「台灣服飾誌」。「台灣服飾誌」是個粉專,當初由兩個大學生所創立,一個負責主編,另一個負責美編。

台灣服飾誌的主編回答:

「旗袍是現在的稱呼,這個名稱起源似乎有點以訛傳訛,在清代傳統服裝裡面,是沒有旗袍這個說法。所以現在也有服裝學者提倡改稱『祺袍』,來劃分和旗人的關係。另外旗袍日治時期在台灣叫『長衫』,在台語裡面,長衫這個詞同時指女生的旗袍,也可以指男生的長袍,在台語裡面它就沒有特別提到旗人,也可以看出和男生的長袍關係比較近。」

這樣看來,服裝的演變真的很有趣,剛開始是為了提倡男女平權,但民初時期以女學生和社交名伶為首加入立體剪裁之後,又成了表現女性特質的衣著。而長袍原指內夾棉絮的衣著,當長袍流行至華南地區與台灣,因氣候炎熱,便改製為單層的「衫」,因此稱作「長衫」。

書中所繪製的長衫圖示,有個小小的標:「雖然怕被罵,但還是想穿長衫啊!」指的是當長衫流行至日治時期的台灣,但因為具有「支那色彩」,在當時會被警務單位列為「挑撥性服裝」。

除了日治晚期的長衫,日治中期的女裝混搭,特別是那個斜瀏海,從前在電視劇看到時就非常好奇,那種瀏海到底是怎麼固定住?原來是以樹脂黏貼於前額。日治初期男性的服裝也非常有趣,有時是和服配木屐,有時是長袍馬褂,有時是洋服加西褲,頭戴斗笠。而選擇怎麼穿,間接表現了穿衣者的意識形態。

「用平常穿的衣服,現了台灣人本來的面目。」這句話出自黃旺成先生的日記。一九二五年,黃旺成在看完《台灣民報》後,不滿日本政府打壓台灣文化協會的行為,那天便穿上長袍馬褂,換掉了本來慣穿的洋服。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有趣的點,包括荷西時期的「西班牙風」和「荷蘭風」,前者受天主教影響,後者受新教(基督教)影響,而信仰如何影響衣著,有興趣的人請自己去看了。



PS.本書不含台灣原住民服飾,作者在序中說明如下:

「原住民族群由於族群眾多,各族與部落間習俗各異,不管是將其放進歷史的時間軸中,或單獨成立一欄位,不只得去梳理各族群、部落之間的差異,資料也會有許多未盡之處,這都可能對原住民族群造成嚴重冒犯。因此思量再三,這本書仍是以漢人族群的服裝為主,未來若有機會,盼能再進行更深層的闡述。」


--《福爾摩沙時尚圖鑑》--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4855?sloc=mai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