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你認識自己嗎?你看見自己了嗎?

那天,她又開始思索自由。她寫:「人唯有透過自由的抉擇與事態的交互影響才能發現真實的自我。」她身邊的人談論「選擇」的方式好像這是件一旦做了就能一了百了的事(例如選擇結婚),但她從來不覺得決定是一件那樣的事,她認為每個選擇都在「持續成形中;每當我意識到某個選擇,都是一次重複的追認。」

「行為是對於自我的肯定,」她寫著。若真是如此,她想問的是:「這個『自我』在行為出現之前是否不存在?又或我們只是無法確認它的存在?」

哲學家布隆德在近代寫過一本關於「行動」的書,討論人的生命是否具有意義,以及人是否有其命運等大哉問。他說:「人的實質是行為:人就是自己所塑造的樣子。」而波娃的小說草稿對於布隆德及尼采都有所回應。

她想知道,是人的行動使我們更了解自我(而我們的自我一開始就存在),或是行動本身創造了我們的自我?布隆德說是後者:我們就是自己所塑造的樣子。不過,尼采的命令則是叫人們成為自己。但我們要怎麼在不知道自己是誰的情況下成為自己?波娃在筆記中寫滿問句:「成為自己?你認識自己嗎?你看見自己了嗎?」

──《成為西蒙波娃》



早餐讀波娃,摘了這幾段。現在再來看《成為西蒙波娃》這個書名,突然明白它的意思。「成為」是一個過程。但這個「成為」,是先有那麼一個所謂的「自己」,然後慢慢成為自己?或是在整個過程中漸漸成形,成形的過程都是自己?

這兩者一定得切開來的嗎?我感覺到有個「我」,想要這樣,或不想要那樣,然後我行動,去接近,或離開,或猶豫不決。而在做了某個決定後,才會知道決定後所發生的,自己的感受,「原來我是這樣,並不是像我以為的那樣」或是「我就是這樣」。

當我說「就是這樣」時,重點不是「就是這樣不會改變」,而是看到了那個樣子裡面的,更多的自己。對於自己的「這個樣子」有更多的認識與體悟。而「認識」,從來不是認識了就完成了。而是不斷不斷的認識。

我不斷不斷的認識「自己」,而在認識的過程中,會產生新的行動。而新的行動,又繼續形塑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