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五公里配速來到6.08/km


五公里配速來到6.08/km,超開心。

七月第一次跑五公里是8.13,從那天起算到今天,兩個月總共跑了23次,從6.08到8.13,算是進步很多吧?我想我很認真,好像很久沒有對一件新的事物認真,但也沒有過度,心情是輕鬆的。

知道慢跑的重點不在配速(因為是慢跑嘛!)但最近有點著迷於配速與步頻之間的關係,最重要是我的體感,我還在感覺這件事。也有種「嗯好想要跑到五公里6分速」,好想知道那是怎樣的體感,最近四次的記錄是6.19→6.11→6.10→6.08,在很認真跑的情況下每次只進步零點幾秒,但我知道這零點幾秒很不容易,想想平均6分的話,就是每公里平均跑6分鐘(抱歉我在講廢話),以我對自己跑步的體感認識以及現有的記錄,想要跑6分速可能還要再練一段時間。

等跑到6分速,我就要放慢配速拉長距離了。但在這之前,我要先去北海道跑步了。


2025年8月25日 星期一

子宮

 

早餐,我讀著《子宮》,第一次思考「子宮」這個名字。子宮,孩子的宮殿。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她的功能,那麼,不孕育孩子的我,要子宮做什麼呢?當我發現自己這麼想時,竟然感到微微不安。不對,我不該這麼想。子宮,是孕育孩子的地方,但也可以選擇不孕育。我可以選擇如何使用我的子宮。選擇懷孕,或是不懷孕。選擇生產,或是不生產。我可以選擇如何使用我的陰道。選擇,這是人之所以為人,最可貴的東西。

但盛可以筆下的農村婦女沒有選擇,不論生與不生。沒有權利選擇不生,也沒有權利選擇生。

「小時候看閹雞,雞一聲不吭,完事往地上一扔,牠便醉漢般歪歪扭扭地跑了。以為給女人結紮也這樣簡單。後來發現不是,見過結紮完的婦女,被兩輪板車拖回來,花棉被從頭捂到腳;見過不想結紮的婦女如何掙扎,哭叫。結紮、上環、墮胎,這樣的詞彙像黑鳥在天空低旋,讓人心驚肉跳。看著村裡行走或勞動的婦女,就會想像她們肚皮上的傷疤,身體裡的鋼圈。那時我認定自己不會結婚、不生孩子,以為這樣可以躲避與生育相關的額外苦痛。」

822參加《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在三餘的新書對談,會後曉樂和嘉真在簽名,有讀者向她們分享最近在台南辦的與女性身體有關的展。曉樂馬上指著擺在不遠處的書櫃平台,「子宮,那你一定要看《子宮》。」我不曉得那位讀者後來是否去翻了那本書,而我被那書名吸引,被封面吸引。子宮大大的,盛可以小小的。

我打開,讀了一段就買回家。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為什麼要跑步呢?

跟朋友有個運動群組,大家平常做了什麼運動就上去登一下。沒要寫很詳細,就是簡單寫「今天跑5公里」或「游泳1000公尺」。有時候忘了寫,還會補登。

今天有個朋友寫了自己跑步跟游泳的感受,差不多的運動時間與卡路里的消耗,但跑步比較痛苦。我忍不住也想了一下自己跑步的感覺,為什麼我要跑步呢?

對目前的我來說,跑步真的還算不上愉快。打籃球、桌球、網球,這類運動都有趣味,游泳也比跑步有趣(雖然我還不太會游泳,但記得那個體感)。那這樣為什麼要跑步?

好像是因為它的不夠有趣,反而有種可以訓練意志的感覺。特別當我感覺到累、喘,那我可以怎麼調整讓自己比較不累;或是我想要快一點,要怎麼做才能快;或是我該怎麼調整我的呼吸,或是感覺步伐太重的時候如何把腳步放小。還有就是,在我感覺累跟煩的時候如何不放棄。有時真是覺得自己莫名其妙。剛剛想了一下,我跑步「最快樂」的時候竟然是起跑前跟跑完後(?)起跑前想著跑完後暢快淋漓的流汗,還有跑完後那畢一聲達標的爽快,然後水好好喝。

那麼過程呢?跑步是我少數聚精會神在自己感覺的時候。寫作時打字,我專注在思考,有時會忽略身體其他的感受。其他時候做事也都有一種慣性。跑步或許還沒成為慣性,還會打開。嗯打開,我喜歡打開的感覺。


像是一個小小的交換,某個人的故事可能會激起另一個人的故事

快速記錄8/17在晃晃的家族書寫工作坊。

本來只是想做新書分享,想著想著加了工作坊,剛開始活動PO文的觸及似乎沒有擴出去,過了一個禮拜沒人報名有點擔心。沒想到後來某篇PO文似乎打開了結界,按讚和分享率超乎預期(是因為阿美的照片嗎?)工作坊最後來了十人,很開心,原訂兩小時的時間根本不夠用,還好大家也不趕時間,慢慢聽慢慢聊慢慢寫慢慢動手,度過開心的下午。

很好奇參加者是因為什麼原因來。知道有的人是因為滌那本書,有的確實是想寫跟家裡有關的事,但更多是「只是想來聽聽看」。這個「只是想聽聽看」我覺得好棒,這代表對「別人家」的事感到好奇。當我說到「改色」,有人繼續問「為什麼要改色?」我心裡第一個反應是「啊該講到什麼程度」,第二個是好讚竟然有人對這個感興趣。當我說到族譜,有人問「那你那些叔公們現在在做什麼?」哈哈這是我第一次在分享會被問這個問題。

開始家族書寫前,我分享了一個朋友正在進行的故事,她的爸爸從前是做汽水經銷商,我第一次知道原來汽水會氣爆,碎片炸開,她爸爸曾經被飛出來的碎片割到腳踝的大動脈,她也曾經在三歲的時候在氣爆後經過跌倒,小腿被碎玻璃插入。我說哇這些事你沒有寫下來的話,我都不知道。當然她不是為了要讓我知道所以寫,但感謝她跟我分享,我又多知道了一些百工故事。

當天工作坊的學員寫的家族故事,有幾則都跟吃的有關,我自己寫的也是。書寫過程意外發現,我記得爸爸的煎豬排跟海鮮麵,是因為他曾經教我做過。好奇妙,我幾乎快忘了爸爸教我做過,我是一邊寫一邊想起的,若我沒去寫,這件事已經跑到抽屜與抽屜的夾層了。

有一位學員分享爸媽最愛的餐廳,講完後有人問她:「那家餐廳叫什麼名字?」一位分享爸媽各自的拿手菜,爸爸會把隔夜菜都加在一起,看起來像廚餘但意外好吃。有人會全家一起釀葡萄酒(葡萄酒耶!)

這樣的工作坊像是一個小小的交換,某個人的故事可能會激起另一個人想起另一個故事 。好多人一起寫字的感覺好棒。






告密者

照片背光,但我覺得很讚,剛好符合這本書的調性。

真的是因緣際會。如果不是因為鄭順聰,我大概不會參加這場告密者的講座。或者說,如果不是因為下午跟昌遠的活動取消,我可能不會有機會巧遇跟鄭順聰,被他帶去吃切仔料,也就不會認識鄭清鴻,聽他說起晚上的講座。

告密者,李喬,曾耀慶。我必須很坦白的說,李喬老師對我來說是個殿堂上的名字,但我還未讀過他的作品。倒是曾耀慶,我一看到這名字就說:「夜長夢多?」清鴻點頭,一臉你知道耶的表情。我知道啊,而且很喜歡。雖然我忘了夜長夢多合輯裡曾耀慶的那個故事在講什麼,只記得畫面的氣圍,他畫面的表達方式恰好是那本裡面我最喜歡的。剛剛又翻出來,鉛筆素描,光影,我特別愛他的臉部表情。他的畫面有種詭異的氣氛,一個女孩抱著一顆頭,頭在講話,那顆頭似乎不知道自己為何只剩一顆頭了,女孩在解釋給他聽。

哈哈怎麼說,我就是很喜歡這種故事跟調性,這樣說可能有點不敬,但我是因為看到曾耀慶的名字,就決定晚上要去聽,也因此遇見了李喬老師與他簽名的盛況,他的粉絲真是排長龍,每個人臉上那欣喜的樣子,讓我也覺得好開心。

昨天聽的時候一邊想了很多。我看得最多的也是日漫,某種程度歸類於娛樂型漫畫,像〈告密者〉這種文學作品改編的漫畫自然算不上娛樂型,但重點好像也不是因為它是文學改編,而是創作者使用圖像與文字的方式。耀慶的故事(這裡說的「故事」,包括改編與自創)都有一種哲學性(抱歉我只看過兩篇就這樣斷章取義),對人性深入的描寫。昨天他講到黑與白,人性不會只有黑與白,更多的是灰階,一層一層的灰階,灰色的變化是不間斷的,沒有那一條線,使得某個人突然成了告密者,突然變成壞人,或突然變成好人。

這似乎也像素描。當我越想描寫細緻,就必須仔細看那光下的影子,那灰階的變化,而不是一團黑,說那就是影子。光也不會只是一團亮。光有時令人睜不開眼睛。昨天清鴻問耀慶,什麼是文學性?耀慶說,文學性就是藝術性。那麼什麼是藝術性呢?藝術性就是灰階的變化,而描寫灰階就是文學。

早餐時間讀完。讀完還想要重看,一遍一遍。有太多細節。昨天下樓時我跟清鴻說,漫畫好看,「畫好看,詮釋也很看。」有一幅蘇小梅的側臉,那脖子的比例就像莫迪里亞尼的女人,那脖子就是要拉那麼長才能表現蘇小梅的氣質。他的顏色,通篇暗沉,像是光打得很暗的電影,永遠只有局部有光。他的詮釋,對〈告密者〉原作的再譯,這個譯指的是使用畫面與他再寫過的故事。這個部分還能再說一些,但我得出門了,先說到這裡。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New Balance 1080的跑鞋真的讚,但更讚的是我知道要怎麼穿它了!

 

New Balance 1080的跑鞋真的讚,但更讚的是我知道要怎麼穿它了!

第一次穿它跑,呼呼下坡好輕鬆,因為緩震,下坡不吃力,第一公里的配速竟然來到5.55 ,但上坡時就吃到苦頭了,它比我原本穿的迪卡儂重,一上坡儘管是微上,但重量感就出來了。連續兩公里的微上我覺得腳步重到好想把鞋子脫掉,是為了「實驗」才努力把五公里跑完。跑完的配速還不錯,五公里的平均配速是6.25,但跑得不輕鬆,是硬著把它跑完。

第二次依舊感覺到鞋子的重量感,那次只跑了三公里就不想跑了。一邊跑一邊想怎麼辦,它的彈性、緩震和包覆性都很讚,但對我來說好像太重了,我秤了原本穿的迪卡儂,一雙重量350克,NB 1080則是450克,雖然一隻腳只差了50克,但上坡時穿在腳上那50克就是明明白白的重量。有點擔心自己無法適應這雙鞋的重量,萬一不能適應就可惜了這雙鞋。

還好來到第三次時,我突然知道要怎麼穿著它施力了,這很難形容,我也不知道為何突然可以了,當我的步伐維持一定的步頻與節奏後,我感覺自己跑起來了,連上坡也是。這時鞋子的重量感消失了,我又回復到之前知道該怎麼省力、有意識的移動步伐。這很有趣,當我步伐鬆鬆的往下踩時,身體以為是輕鬆的,但其實腳步變重,會吃掉更多身體的能量,速度就跟著變慢。但當我有意識的將腿抬起往前快步平移,感覺腿部肌肉往內縮,感覺變緊,此時腳步變輕,速度也會跟著變快。很奇妙,通常我們以為快會耗能,但此時快反而是輕鬆,所以耗能與否不一定與速度有關,而是跟我「怎麼跑」有關。

前兩次跑得較慢且累,第三次反而快又輕鬆。這當中的差異是跑步的方式,但為何第三次起了變化?前兩次,我不是不知道要怎麼做,而是知道但做不到,第三次做到的原因可能是,我的腳適應這雙鞋子了。

適應,果然適應需要時間,適應需要磨合,適應需要貼合著去感受不適,然後變化。當然不適不一定會帶來變化,而是想要改變。

我的腿似乎早於我的心,她想適應這雙鞋;但或許是我的心對她下達了指令,我想跑起來,想跑起來。而我的心與我的腿,似乎都早於我的腦,當我的腦還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有點頹喪,我的心已經跟我說繼續穿著它跑下去吧。

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還說不上喜歡跑步,但想要跑。

第四次穿它跑,五公里的配速來到6:11,感覺人鞋合一,什麼鞋子的重量感都消失了,好開心,真的很開心 🙂

(照片是信廷的NB 1080,因為湖邊光影很美,襪子上的光很美。此款男女版皆有。)



本週請坦然伸掌,任掌心成為水瓶

 

去車站搭車,準備回高雄。坐在機車後座時突遇顛簸,身上斜掛的小包忽地彈起飛落,至今我仍不知是怎麼發生的。轉頭看小包內的物品已噴飛在馬路上,還好這是鹿野,車少,兩台車閃過落在地上的物品(感謝他們!)

iPhone跟kobo 被噴飛在地,kobo 的身體還跟它的殼分開,落在約三公尺處。撿起後迅速點按面板,沒事,他們都沒事。觸控筆的筆芯歪掉了,不意外。

要 趕去搭車,先都掃進包包,剩下上車再慢慢檢查。iPhone 皮革套邊角有點破損,kobo 的保護套也是,但此時我好像更愛他們了,感謝他們保護了我重要的東西,他們對我來說變得更獨一無二。

觸控筆芯歪掉,鹿野家有備用替換,但這次就無法請陳昌遠在他的電子書上簽名了。

上車前,信廷說這兩天自己小心點。

打開「本週運勢」,隨機抽讀。

「如果出門,請備妥本週幸運物:小紙條、斷水筆」

嗯,所以那枝摔壞筆芯的觸控筆就是斷水筆囉?是我的幸運物耶。

「本週請坦然伸掌,任掌心成為水瓶,傾聽聲響。泥土正竄出新芽,葉脈正承載宇宙」

好的,我會手心向上,坦然伸掌。

「本,為我。週,為周邊。我與周邊的牽引、連結、作用、干涉,構成運勢。」

這是陳昌遠的本週運勢。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大樹很好,不怪大樹

 

儘管樹枝已經掉下來砸破屋頂好幾次,但信廷還是說:「大樹很好,不怪大樹。」「我就是因為這棵樹,想住在這裡。」

所以當然不是去動樹,而是補強屋頂。但這次的楊柳還是將老屋的防水布吹掀,樹枝掉下來砸破屋瓦好幾個洞,廁所、廚房、門前、臥室書桌頭頂都在滴雨。趕緊將怕被淋濕的書搬開,其餘就沒有什麼怕被淋壞的貴重東西。所幸床鋪上方是乾的,榻榻米上方是乾的。所幸雖然沒電,我們還是一起好好晚餐。所幸我們有乾爽的床鋪可以睡覺。

晚餐時聽著這兩天的愛歌,豬油拌麵超級香,香菇雞翅湯超級好喝,風雨已歇,燈還沒亮,卻覺得幸福。

第三張圖是颱風還沒來時的大樹。




 

剛開始滴的時候其實更像小鼓聲,跟玻璃之心的鼓聲樣好聽,是小小快節奏答答答答……答答答答,錄的時候 鍋子裡的水已經變多,小鼓的聲音變得沒那麼清脆了。

開門出去剛好錄到陣風壓。

目前屋頂有兩處被砸破,三處小漏,停電,其餘都還好(屋外暫且不說)。

此時就是考驗人與災難、不便共處的能力。還能發文代表暫時沒事。




2025年8月10日 星期日

是家族書寫也是庶民百工


阿美工作是放大,也就是我們說的「打相片」。她坐在放自動放大機前,上頭有個白色的長方形箱子,內部裝著相紙,下接放大機,放大機的下方是控制底片曝光與顏色的鍵盤平台。放大雖可明室作業,但操作前還是得先將相紙裝到自動放大機的紙匣中,還是得在暗房隔間裡。
「剛開始學裝紙,先用壞掉的紙練習,開著燈亮亮的練。亮亮的很熟練後,就跟教練進到黑色布簾裡。教練在旁邊,讓你在黑暗中練習,摸到很熟練之後才會讓你裝紙作業。」阿美說。
「整卷相紙好幾百張,萬一沒裝好不小心曝光就會全部死掉。裝好後一定要再摸一次,確定OK,把紙匣的門關好,才可以把拉簾拉開。有的人紙裝好忘記關門就把黑色拉簾打開,就死掉了。」如果出錯,一次就是整批紙壞掉,壓力很大。
「萬一弄壞要賠嗎?」我問。
「公司是不會叫你賠,但我會很自責。」阿美說。
──《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節錄,p.68-69
昨天收到一位曾經在書店工作的朋友訊息,他說讀了小廖與阿美後有些觸發:「書業其實有很多不被人看到的經銷前輩,他們的故事沒有人寫。」其實這也是我寫小廖與阿美的起心動念,我寫彩色沖印主要當然是因為,我的爸媽是做洗照片這行的,但還有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庶民的工作很少人寫。說到照相,大家想到都是攝影、攝影家,書店裡有滿滿一櫃的攝影書籍,但沒有一本跟沖印有關的書。大家都只想知道怎麼拍出好照片、想知道攝影家的故事,有人會想知道照片是怎麼被洗出來的?是什麼樣的人在做這樣的工作?他們喜歡這份工作嗎?他們如何看待自己做了一輩子的工作?
讀到朋友的訊息後,我想著對耶,人們想知道作家的故事、書店的故事,那麼中間的經銷商呢?出版社的編輯與行銷呢?我們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物,除了那些看得見的、檯面上的人事物,更多的是中間這些連結。
8/17在晃晃的書寫工作坊,主題雖是家族書寫,但也可放大為庶民百工,總之就是那些就在我們身邊,我們習以為常卻不熟悉的人事物,如果你想多知道一些什麼,就算目前還沒有頭緒,但只要你好奇,想要追尋,就是書寫的開端。
《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新書分享會 X 家族書寫【手作體驗】
日期|114年8月17(日)14:00─16:00
主領|廖瞇(本書作者)
地點|晃晃二手書店(台東市漢陽南路139-1號)
●第一小時:【新書分享會】
●第二小時:【家族故事工作坊】廖瞇將引導每位參與者寫下自己的家族回憶,並製作成底片故事收藏(每人可擁有一組自製紙版+底片殼)PS.若有人想書寫的方向是庶民百工也可以喔
●費用每人$300(其中$150可折書店消費),線上報名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我們的月光海

 


雲層好厚,厚到以為不會散
我們等
我們等
我們等

我們不知道
雲什麼時候會散
我們說沒關係
有或沒有都沒關係
雲的間隙慢慢透出了光
 雲開了
我們終於看見月亮
雖然我們知道
祂一直都在


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

跑完步的月光田


七月第一次跑5K,那時跑了41分鐘,配速8.13分/K。現在我連著三天跑5K,配速都在六分半左右,今天來到6.22。現在回看第一次跑5K的紀錄,那時只要超過三公里就不想跑了,覺得很不耐煩,沒想到現在會有開心的感覺, 原來我是屬於能夠反覆訓練的類型。

信廷說不用太在意配速,我說我知道,我現在處於想知道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的階段,也透過控制配速來了解自己的身體,原來配速7是這樣的身體感,配速6分半又是另一種身體感。今天每公里的配速都在6分半以內,非常平均,但刻意控制也讓心跳變快(沒有超過負荷不用擔心)。
跑的時候我全神專心在自己的身體,老實說不太留意身邊的風景,可能太專心了,太想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我知道自己想要控制,我想知道可以怎麼做來控制速度,這對我來說是訓練,很好玩。但同時知道這不是跑步的唯一目的,只是其中一個面向,也可以完全放棄不管。我希望我可以控制,也知道自己可以不用控制。
跑完時我喘著氣,感覺自己拚命地流汗,我開始慢走,才開始看見天空、看見雲,看見今天有好大的月亮。剛剛去散步,我說想看月亮田,因為海邊有點遠,而家旁邊就有田。很幸運,這邊的田一年只種一期,只插一次秧,插秧的時候有水,才有這月亮田可看。一期一會,因為等秧大了就算有大月也沒有田水可映照,一年大概只有這個時候可看,比月光海還難得。



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

節奏,跑的節奏


七月總共跑了11天,累計50公里。八月繼續跑,開始抓新路線,避開越叫越兇的狗,之前經過時我一邊跑一邊跟牠們打招呼,也就順順的過去,但最近不停下來不行,像是得慢慢走才要給我過,也不是不能停下來,但就是會打亂節奏,於是抓新路線,避開狗。
有點迷上在固定配速內的身體感,把腿輕輕抬起,小小步的快跑,維持住一定的步伐就能維持節奏,而節奏令人暢快,像是寫作。寫作也需要帶有節奏感,當然不是說所有都必須是,就像跑步,在田間小路高低起伏彎彎曲曲的路上跑,與筆直的林蔭大道的節奏和速度就完全不同,不是說那種比較好,但最近有點迷上輕的暢快。
突然想起年初應文訊邀稿,寫了卡爾維諾的「輕」。現在跑步,好像又更明白「輕」是怎麼回事。
今天快滿月。


 

今天中午吃炒麵

今天中午吃炒麵 🙂

覺得炒麵比炒米粉簡單一點
炒米粉的火侯比較難


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別吵愛

 

昨晚去散步,我們拿燈在路上照啊照,亂照亂照照到樹上突然看到一球毛茸茸的。我們想說是鳥嗎?可是拿燈一直照他都不動,站在樹下好久一直照,還是不動。「該不會是什麼毛茸茸的果實?」「如果是鳥應該會被吵到?應該會動?」「果實吧?可是什麼果實是毛茸茸的?」

早上停雨,我騎腳踏車出來看,沒有,沒有什麼毛茸茸的果實。

晚上決定再去看一次,我們往樹的方向走,一邊走一邊說不知道有沒有。到了樹下,拿燈照過去,同樣的位置一樣有一球毛茸茸,但今天形狀有點不同,一看就知道是鳥,是兩隻擠在一起的鳥,擠在一起像愛心。

實在是太可愛了。

有一隻好像被我們吵醒,動了一下(昨天完全不動,大概睡死),動了一下露出尖尖的嘴巴。另一隻繼續睡。

我們繼續用燈照其他的地方,發現另一端也有一球毛茸茸,也是兩隻。

到底是什麼鳥擠在一起睡覺?

好像是綠繡眼,我們猜。回家後google綠繡眼睡覺,果然出現幾張我們看到的那種畫面。但親眼見還是最可愛,超級可愛,兩隻擠在一起毛茸茸,而且還回到同一個位置睡覺(所以才會又讓我們看到)。

──瞇

安安靜靜的夜裡
蛙鳴此起彼落
走著走著
別吵

──信廷


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

關於家族書寫的二三事,以及底片工作坊


1.在寫《滌》與《小廖與阿美》時,腦袋沒出現過「家族書寫」這幾個字,反倒是寫完後才意識到,自己在做的是家族書寫。
2.很奇妙的是,看起來像是在寫「已經發生的過去」,卻在書寫過程中有許多「發現」,如同時空旅行。
3.回看父母的照片,那從小就看到大的照片,一直以為阿美是去什麼網美打卡的地景拍照,後來才知道那是在拍標準色,用來做沖印機的顏色校訂,不問都不曉得那當中有許多沖印知識。
4.爸媽雖然是沖洗照片的,但我們一家四口的合照卻很少,其中一張是小廖帶著我們去台南種菇,四歲的我第一次與爸媽同住,弟弟才一歲多。有些故事是成書後才又聽說,比如後來阿美翻著書,看著那張照片說:「那時剛把你從台北接下來自己帶,之前我要上班弟弟都給奶媽帶,搬到台南一下子要自己帶兩個小孩,連弟弟的尿布都不太會換。」「那時候瘦到只有三十九公斤。」
5.開始之後才發現,如果想寫,家族故事是怎麼也寫不完,並不是成書後就結束了。最近回老家,看見媽媽在陽台上多了好多小盆栽,多了寫《滌》的時候沒有的盆栽。我為媽媽的房間刷了黃色和綠色的自然色,她喜歡開朗的顏色。房間有濕氣時牆壁上薄薄的白,我說擦掉比較好,媽媽卻看著牆上那自然形成的紋樣說:「你看這裡有一隻鳥。」「那個好像鯨魚在噴水。」
6.故事是寫不完的,不論是之前還是現在,或是未來。
籌畫《小廖與阿美》台東場新書分享時,突然動念想進行一個小小的家族書寫工作坊,雖然不確定究竟有多少人想要寫家族故事,但我很想跟大家分享書寫過程的收穫,這收穫是不寫或不去想,就不會發現的事。
有些人覺得家族書寫很難,太過龐大導致無法下手,這我非常明白,《小廖與阿美》也曾經歷這樣的過程。但或許我們可以先記錄一些碎片,不一定要很完整,重點在「寫」。我想起《滌》中有一句話──「在寫的過程中去發現什麼,那才是寫的意義。」
如果你對這樣的工作坊感興趣,我們在第一個小時會先進行《小廖與阿美》的新書分享,第二個小時則是家族書寫底片工作坊。如果你原本就有想寫的東西,但需要一個動力,那麼歡迎你來。如果你想寫但還不知道該怎麼做,也歡迎你來,工作坊會引導你寫下對你來說重要的碎片,再發展成故事,收進底片殼裡。
當天我會準備底片殼,以及所需素材。參加者請自備紙、筆跟剪刀,以及想要挖掘家族故事的心  🙂
《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新書分享台東場,暨底片工作坊
𝟴/𝟏𝟳(日)𝟭𝟰:𝟬𝟬-𝟭𝟔:𝟬𝟬
晃晃二手書店|台東市漢陽南路139-1號
記得之前曾在晃晃書店與《我的黑手父親》作者謝嘉心對談,謝嘉心的父親是製作聯結車車體的師傅,那時對嘉心透過父親的工作去爬梳台灣的拖車產業很是佩服。後來書寫《小廖與阿美》時進行田調,偶爾會跟朋友聊起爸媽是洗照片的,然後說起那段台灣彩色沖印的黃金期,有的朋友聽了之後會說,如果可以,他們也想記錄父母的工作——「我爸媽是做腳踏車輪軸的」、「我爸是做車床的」。我想起高雄老家樓下有家西點麵包至少三十年了,附近有家賣小籠包的也三十年,想起每個人都有父有母,但我們了解自己爸媽的工作嗎?「我對他們的工作竟然一無所知」——這是小廖阿美書寫的緣起。
●第一小時:【新書分享會】
●第二小時:【家族故事工作坊】廖瞇將引導每位參與者寫下自己的家族回憶,並製作成底片故事收藏(每人可擁有一組自製紙版+底片殼)
●費用每人$300(其中$150可折書店消費),線上報名,限額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