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想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寫

昨天跟Y睡前聊到民主政治。Y說,民主政治不見得會比較好。我說,民主是人民作主,人民作主的結果有可能好,也可能壞。​

「假設某個國家的現況是大部分的民眾會被買票,但這投票結果仍舊是『民主政治』的展現。」民主政治是中性的,它不保證實行民主的國家就一定進步、會有好的結果。民主政治也有可能被有心人士操控,如果民眾不夠珍惜自己的權利,民主政治就只是某些人用來達成自己目標的手段。​

會想這些,會寫這些,是因為隱約對公投擔憂。不是擔心結果跟我想的不一樣,而是擔心大家對投票疲乏了,不想去投;或是覺得對公共議題表達意見已經沒有用了,不想再說些什麼。第二句話其實是對我自己說,因為我就是那個覺得好像沒用的人。​

更精準地來說,這個「沒用」指的不是結果跟我想的不同,或是我無法說服別人。這個「沒用」指的是,我覺得在臉書上與人對話已經失去空間,對話不再是一來一往,很容易被貼上標籤。這不需我贅述,長期使用臉書的人應該都感覺得到。​

那麼,現在為什麼我又想說?​

前幾天看了《三島由紀夫與東大全共鬥》的紀錄片,片中他們的對話,讓我對「對話」重起了一點信心。三島由紀夫與東大全共鬥辯論,他在開場的時候說:「我今天之所以來到這裡,是想要測試一下,語言這東西是否還有用?或是已經沒用了?我帶著測試的想法而來。」​

也就是說,三島好奇自己的言論是否能傳達給立場相反的人。對此我也感到非常好奇。而整場看下來,這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儘管兩邊是截然不同的立場,言語也直接尖銳,提問毫不客氣,但他們對彼此保有敬意。這個敬意是儘管不同意對方,但是不詆毀對方人格。兩邊都令我驚豔,這種不同意對方但也不恨對方,可以坦然無懼的說出自己想說的,真是要有強壯的心智才能夠做到。​

當然,在三島來到全共鬥之前,那些學生也曾畫過海報來揶揄三島,諷刺三島的話也不能說是沒有。但當三島抱著想跟他們對話的敬意來到現場,在場的學生也能真實的感受到三島這個人。在三島還沒有來到900教室現場,學生對三島的認識可能來自於他的著作,或是媒體對他的報導。反之也是如此,三島對全共鬥的認識也只能透過媒體。媒體所傳達的訊息不能說是不真實,但受限於時間空間,僅能片段。​

但如果有機會一來一往的對話,就有機會更真實的認識一個人,或那人對某事的看法。不過,前提是雙方對彼此保有敬意,且願意「對話」。對話不容易,必須雙方都「願意」,且要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

回來談這次公投。​

除了前面提到,我覺得在臉書上發表對公共議題的看法,很難真的做到對話之外;這次的公投題目也讓我領教到「政策的困難度」與「政治的複雜度」。​

在政策的困難度這個層面,我發現跟從前比較起來,我第一次有「我所說都是正確的嗎?」「我還有那麼多不懂的,真的可以說嗎?」這樣的心情。因為,這次的題目不是「你是否同意同性婚姻」這種價值判斷,這次的四個題目除了公投是否綁大選之外,都牽涉到專業知識的了解,而且它們看起來是單選題,但其實是申論題,是需要連在一起想之後,才能針對各個題目給出決定。​

但我也感覺到,越不敢說,那就是讓出越多給那些非常敢說而且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先說,我並不認為與自己抱持相反立場的人都是胡說,但當中確實有這樣的人。這次的公投辯論與三島由紀夫和全共鬥的辯論不同在,後者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而行動,他們並不打算透過投機取巧的方式來說服他人;而前者,也就是這次的公投,不得不說這當中確實有人,是透過所謂的話術企圖混淆視聽影響判斷。​

另外是,現在公投門檻變低,只要「有效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且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數1/4以上」就可過關。我不會去說這樣的門檻是好還是不好,這是現有規則,而發起公投者會努力動員是必然。但反過來,如果你的意見與之相反,不要放棄你表達意見的權利,否則就算你有想法與意見,也無法影響結果。​

◆​

所以,雖然怕被貼標籤,也覺得臉書上能夠對話的空間極小,但我還是來說一下自己對這次公投題目的看法(礙於媒介,在此能做的僅有單方面的簡略表述)。​

【首先說公投綁大選】​

這題對我來說較無爭議與猶豫。我認為既然要請人民做出選擇,就要給出足夠的機會做選擇。公投綁大選很容易流於大拜拜,題目太多,很難針對每個議題做了解。有人可能會說,又不是要投票者在投票當天做決定,功課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要事前先做。我是覺得這說法太理想化了,這次四題有兩題我覺得超難的,有一題都快要選不出來了,更不要說一堆公投題目跟大選綁在一起的結果,很有可能只是提升民眾亂蓋章的機率。當然也不是不行,但這就是我最前面提到的,這雖然也是民主政治的結果,卻可能淪為操作者的工具。​


【再來是重啟核四】​

這題對我來說也是相對簡單,就是不同意。​

關於這題的論述我覺得可以讀讀「敏迪選讀」:
https://reurl.cc/ARZdZp​

敏迪是以重啟核四是否會帶來風險?風險是否能夠承受?來做同意與否的判斷。如果你還未做決定,可以參考他的論述(雖然文章有部分資訊我不是很確定,但我看的是整體的判斷。)​


【萊豬是否該開放】​

這題看起來是健康問題,其實是政治問題。這真的有點煩,我也不喜歡政府都決定好了才想要跟人民溝通,但要說萊豬會對人民的健康造成實質上的影響,就目前所得資料與民眾的食用習慣,可能是甚微。現在的食品都有產地標示,不想買美豬就買台豬。有人擔心加工品無法明確標示來源,這確實,但我們對豬肉加工品的攝取相對少,要吃到影響健康很難。這樣聽起來好像是在幫政府說話,倒也不是,而是現在我開始思考面對選擇時的「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直接講就是「中國因素」,我從前不太喜歡什麼都要從中國因素去判斷,因為這樣不就不用判斷?但近年我確實感受到來自「中國因素」的壓力,而解方可能是想辦法增進我們的國際關係。那這樣是拿人民的健康換外交嗎?若能完全不開放萊劑當然最好,但政府也提出了安全容許量,這就看你是否相信這個數據,若是無法相信,那麼政府就算提出再多安全的保證都沒有用。​

那麼萊豬究竟是否安全,可參考這篇:
https://reurl.cc/52n1gn​

但我是覺得重點在食用習慣,因為食用習慣的緣故,我個人倒是不擔心。​

然後老實說,我剛開始也對政府開放萊豬反感,反感的原因是先斬後奏。那麼,如果政府在開放前先跟民眾好好溝通呢?我不確定其他人是否能因此接受,但我或許可以。有許多事本來就是由政府決定,但好的溝通可減低政策施行的阻力。​


【三接VS.藻礁】​

這題是大魔王,幾乎要撕裂環團的大魔王,但也因此看出這題的困難度。這題的困難度在,不只是要考慮藻礁的生態,也要考慮台灣的用電需求、中南部減煤時程、以及老舊煤電廠除役的影響。老實說,藻礁公投連署我有簽署,當時也鼓勵認同的人簽署,原因是認為政府當時在處理三接時急著推動過關,不去思考其他折衷方案的可能。而連署通過後,政府因為公投的壓力提出了外推方案,這個外推方案,說真的目前仍舊有兩方看法,而這題在資訊理解的困難度更大於核四與萊豬。​

所以我的最終判斷,其實是參考地球公民基金會所給的建議:
https://reurl.cc/yeV6lq​

這題,我應該會投下不同意。但我還是認為政府未來在重大開發案上應謹守程序正義,不然付出的成本真的很高。還有坦白說,此案公投後來被有心政黨操弄,真是讓我學到一課。​

◆​

寫下這些,其實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因為我想理清自己對這次公投的看法究竟為何?還有態度究竟為何?因為我發現自己的害怕,自己的不敢說。但為什麼我會害怕對公共議題表達意見呢?​

前陣子跟朋友吃飯聊天,朋友提到「玻璃心世代」,指在社群中的批鬥與獵巫文化,使公共事務討論難以進行。聽他說的時候,我有種既視感,我確實因為臉書上的批鬥、獵巫、肉搜、斷章取義感到害怕。你可以在臉書上說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小貓小狗,生活上的小事,但發表對公共議題的看法就很危險。​

這危險在於要不就讚,要不就怒,它失去一來一往的可能,失去公共議題被討論的空間。既然如此,我既然認為臉書經失去對話的可能性,我為何又要在上面說話?​

雖然我感受到臉書的缺點,但我也不想因此讓單一言論在此佔領版面。因此,儘管我覺得自己也只能單方面陳述,且無法全面並非常正確,但我還是試著去說,期待他人也因此思考自己為何決定,如何決定。​

那麼,「好好對話」真的無法發生嗎?當然還是可能,但這需要雙方彼此有敬意,並且有適合的時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