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在家休養期間看完《致命登入》。我向來不是那種一口氣追劇到底的類型,看書也是,就是每天看一點,但這本越接近尾巴看越快(多),因為很想知道結局(XD)。
內容跟我想像中有點不太一樣,雖然書名明明白白有「登入」兩字,但我一直到第二章才意識到這個登入是在打遊戲,很可能是因為我沒在玩線上遊戲的緣故。本來有點擔心自己不容易進入遊戲情境,但讀著讀著覺得自己似乎也跟著東泉玩了一回。看著吳曉樂寫這些遊戲設定,真心覺得打遊戲和設計遊戲的人都好了不起(嗯,但這不是這本書的重點。)
那這本書的重點是什麼?意外發現它重點很多(咦)。剛開始我以為故事只是要寫繭居者,後來發現他不只寫繭居者,它岔出很多條線,但這些線我就不說破,不然就失去讀故事的樂趣。
我前面說「重點」,但其實故事哪有什麼重點?故事的重點就是能否吸引讀者讀下去。《致命登入》讀來很輕鬆,但要認真討論的話裡面也有很多可以討論,讀的時候我會想到這個想到那個,以下隨寫一些想到的東西:
◆
人們害怕「看起來」「不正常的人」,會將「不正常」跟「為惡」聯想在一起,但仔細想所謂的「為惡」與此人「行為」是否正常無關,而與「腦袋想做的事」的有關。為惡者不一定是人們眼中不正常的人,而是所謂正常的人。
我在這裡用「為惡」而非「犯罪」,是因為「犯罪」涉及法律,而「罪」也不等於「惡」。但又有誰認為自己是為惡之人?有,我相信有人明白自己正在為惡,但也有人認為自己所做非惡,他們覺得自己只是在實踐物競天擇的道理,並樂此不疲。
但什麼是「惡」?惡是他人眼中的惡,他人判定為惡,「可是如果自己不覺得呢?」
書中的吳珠妍在追查那批人的犯罪事實時,也想要試著去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但他也擔心自己會麻木,「當我真的『理解』他們之後,我會不會合理化他們的行為?」我曾經也有類似的擔心,但後來我發現「理解」不等於「認同」──理解是試著了解「原因」,不等於同意對方的「行為」。
「理解」不等於「認同」──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如果你面對的是一個善於操控人心的人,你在理解他的時候,會不會漸漸就同意他了?
◆
書中對「崇拜心理」的描寫非常細膩。我認為最恐怖的惡,不是自己為惡,而是利用他人崇拜而惡。
我們總是有會被吸引的對象,有時我們會「想要像那個人一樣」,但如果那人是一個「能夠操控(影響)他人的人」,那麼自己對那人的愛,就會讓自己成為「被操控的人」,或最後也成為「操控他人的人」。
人的情感很微妙,什麼樣的狀態會令人感到「愛」?「你能力不足,我是為你好」;「你聽話就是愛我」──這不只存在於想要控制子女的父母身上,也存在「被崇拜者」與「信徒」的關係中。
邪教是這樣來的,洗腦是這樣來的。而「被崇拜者」是人們眼中那個發光發亮的人,他所作之惡不需自己出手,他只要出一張嘴。信徒是自願的。
「影響他人」與「操控他人」,一線之隔。
◆
讀完的最後我想著,為何作者要以「繭居者+異能力」為故事主軸?如果拿掉「異能力」會怎麼樣?分析故事後,我覺得「異能力」是主角之所以繭居的原因,同時也是破繭的契機,這個安排雖然戲劇化,人物的心情轉折卻很真實。但我還是想問,如果拿掉異能力,陳信翰什麼時候會走出來?我這樣問,不代表走出來等於「好」,而是我在想現實生活中那讓繭居者走出來的「契機」,會以什麼樣的型態出現?
--
吳曉樂的回應: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324459884235046&id=10000013260404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