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那邊讀到黃凡的〈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gdD2O2mB5-yMgaZHS0f3NtVldq9rATFo/view?fbclid=IwAR2DAbZcc4xnXxi09xr7hHZuc4HuU9C08O1bouwsDz5udTyagC-PAisPoRA
此作品後來被認為是「後現代小說的龍頭」或「台灣後現代小說正式誕生」。黃凡對此說法做了這樣的回應:
「剛才呂教授講我〈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和張大春、蔡源煌聯合起來推廣後現代,不是這樣的,批評家有時候看到這些人的成就與作為,就把他聯想在一起。〈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現在還有人誤解說我是引進西方的很多技巧,其實我根本不喜歡,也不想看到技巧、理論啊,因為那樣寫起來就沒意思。……〈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是這樣來的,那時候電視的雙向溝通,大家都在討論,我那時也寫科幻小說,我在想雙向溝通跟多元化的方式,可不可以應用到文學上面?我當時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那時並不知道後設小說、後現代;有一天我經過台北市的瑠公圳,我跟一個朋友講:「你信不信我能夠寫一個小說叫做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他說不信,我說寫給你看,發下這種豪語之後我在想怎麼寫啊?這種題目怎麼去寫小說,你們想想看,所以就開始思考,很費力的終於把它寫好,寫好我就投給〈聯合副刊〉,他們也看不懂,只好找一些學者來研究,結果蔡源煌似乎知道這個東西,他就做一個專題開始徵求其他的文章,因為蔡源煌也寫一篇,其實那等於是我的一種遊戲之作,寫實批判寫的煩了,我就來開開大家玩笑,結果就變成張大春、蔡源煌來研究黃凡的蛻變,開創了後現代文學。這個東西很好笑啦,就是這樣子。他們誤以為我這個人精通了各式各樣的理論,其實不是這樣。」
呂教授指的是呂正惠。以上節錄自C的臉書。
後來,C問我,感覺某一天某個誰會正色地問我:「請問你如何看待自己被歸類為後設作家?」「請問您身為後設的作家如何看待這個時代(的寫作)?」好想知道你落入被問說「後現代」「後設」的問題時,你會怎麼說。
(嗯,你會說「要被問了才知道」)(你應該會跟黃凡一樣說,「我才不知道咧,他們說什麼後設技巧,我根本就不知道」)
C開玩笑的問了以上的問題,但我卻很認真的回答。
◆
以下是我當時的回答──
其實,我知道所謂的「後設技巧」喔。
說到「後設」這個詞,我最早接觸到是在大學國文課(現在覺得這課程名稱叫「國文課」真是奇怪)時接觸到。有個老師一整個學期都在上「後設小說」,我們的上課用書名字就叫做「後設小說」。印象中那是一本介紹後設小說,然後裡面引用了許多作品節路的一本書。我當時覺得這個詞很酷,因為不懂,但不懂的是「後設」這個詞,因為從字面上來看就是不懂。
至於「後設」所指的狀態,一點都不難懂,其實就是作者從作品中跳到現實。但這很特別嗎?如果把小說想成是,在虛擬空間時間中所創造出來的故事,這時作者跳到現實裡來(跳進現實的同時便指涉了故事的虛擬),似乎就很特別。所以我第一次接觸到「後設小說」時,也很喜歡,因為我從小就讀小說,但一直到十八歲才看到有人這樣寫(我忘記書中讀到的作者了):「我打完字後,將稿子讀出來。這時我聽見耳朵有聲音──『我打完字後,將稿子讀出來。』」
「」中的文字是我掰的。我已經忘記當初讀到的句子是什麼,但類似這樣的句子。
像這樣的概念,電影裡也很多。但當初第一部像這樣的電影,應該也很特別。不過認真說起來,像「後設」這種概念的寫法,一定要知道這個概念之後,才會有這樣的想法嗎?我覺得不用耶。這種類似上帝視角的想法,就算不信上帝的人,也可能會自己生出這樣的想法。這似乎是思考過虛擬與現實兩者關係的人,就可能會想出來的東西。
至於《滌》的寫法是否後設?我只能說,寫的時候完全沒想到這件事。儘管我大一的時候讀過「後設小說」。那麼,《滌》裡面的我是否有跳到現實中來?我覺得我沒有跳,我一直都在現實裡。
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關於後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