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從「遠處」看自己

 

黃澄想要演戲。黃茜對黃澄說的:「那你得開始挖東西,什麼都挖,碎碎的也沒關係,並且試著從『遠處』看自己。」

這是《女二》裡的一句話,而我覺得這句話也適用於寫作。

寫作需要遠。除非你寫的就是自己,但就算如此也需要遠。寫有兩種狀態,一種是丟出來,就像邊想邊說,邊說邊想。而另一種是將邊說邊想邊想邊說,再寫成東西,不論那是虛構的,或是非虛構的,但同樣都存在距離。

時間上的距離,狀態上的距離。在情緒中可以寫嗎?可以,如果你想寫的就是情緒。但情緒總是混亂,一片混亂。若你想辨識出那藏在混亂裡的什麼,得從中抽身。

黃澄要演璐璐。「璐璐身上的特質──性自由、特立獨行,敢愛敢要,跟黃澄對自己的認知有些距離。如果她把這些璐璐的『形容詞』放在腦海中反覆提醒要這樣展現,不過就是在演繹這些『理解』。」「只有透過『看見』與『情境』,璐璐才會立體。」「觀眾是透過角色所見的世界,來辨認出他們。」

最近在想,如何去寫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或是揣測不同個性不同背景的人的反應?《我的大叔》第一集第一幕,有知不知名的蟲子飛進辦公室,女職員們驚慌失措,男職員追著要打。當所有人亂成一團,李至安仍面無表情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整理票據。蟲子停了下來,原來是隻瓢蟲,男職員準備要打時被朴東勳制止了。朴東勳伸出手,想活捉瓢蟲,這時瓢蟲飛到李至安的手臂上。就在朴東勳的雙手往瓢蟲靠近時,李至安拿起資料夾,將瓢蟲拍掉。

不需用文字形容角色個性。朴東勳眼前的瓢蟲,李至安眼前的瓢蟲,朴東勳對待瓢蟲的方式,李至安對待瓢蟲的方式,將角色個性表露無遺。

角色看見的是什麼?角色看見後的心理反應,當演員去設想感受,角色就能活起來。如何去演跟自己不一樣的人,如何去寫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似乎是很類似的道理。

從前讀小說和看劇,是讀喜歡的。單純喜歡或想看,沒去分析它們是怎麼寫成。當然我知道光是「順」,不會讓讀者和觀眾停下來出戲,都是已做足基本功了。但那基本功是什麼?基本功怎麼做?我最近非常好奇。

「即使是不完整的碎片都沒有關係,她寫成日記,透過不斷轉述成稍微完整有點意義的東西,來說服自己這些全都會成為她表演的『酵母』。」

不曉得是讀了鄧九雲的《女二》才讓我開始想這件事,還是剛好在我思考這件事時遇見了《女二》,當中關於演員與寫作上的思辨─碎片、距離、酵母、時間、轉化。而後我再去讀《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第一次浸在裡面,第二次抽身來看,看自己為何對那些故事如此共感,再從技術面去看作者如何將原本獨立的短篇串成長篇,這過程非常有趣。

但那真正感動人的,仍舊不是技術。技術只是將內呈現於外的方法,讓人進入的方法。那麼那真正令人有感的,是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