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賣想賣的書──《一個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

吃早餐的時候,還想著中午前都不要上網,中午前不上網,好好把自己預定的工作完成。但是吃早餐的時候看書,看到很有感覺的就很想記錄一下,就忍不住先寫這篇工作之外的東西了。
 
最近在讀《一個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這本書出一段時間了,最近才開始讀,斷斷續續的讀。剛剛把最後一小篇讀完,是內沼普太郎寫「小書鋪」。「小書鋪」是什麼?小書鋪就是小小的書店,就是我們台灣平常說的獨立書店。我之前曾經開玩笑說,書店就叫做書店,為什麼要特別叫做「獨立書店」?如果我開一間麵店,我會叫它「獨立麵店」嗎?



 
但我今天讀完內沼普太郎寫的小書鋪,我才更清楚獨立書店的「獨立」,指的是什麼。
 
這樣說好了,現在很多「獨立」書店,不是都會兼賣雜貨?還有飲料?有些人會覺得書店應該就要好好賣書,應該就要以賣書維生,這樣才能叫做真正的書店。說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不對,如果我今天開麵店,那我應該是要賣麵維生吧?如果我開了麵店但無法以賣麵維生,那我可能就要考慮改行做別的。
 
但是書店的情況,卻不見得適合套用這樣的邏輯。
 
「出版流通的方式十分特殊,只要與一家大型經銷商簽約,幾乎通路上所有的書都會透過經銷商送上門來。由於這是出版流通的大前提,因此對於新書書店來說,與出版社一家家直往,不僅非正規,而且費工夫。」
 
內沼普太郎開的小書鋪,就是以這種「非正規」且「費工夫」的方式在經營,當然他還是跟大型經銷有往來,但書店內擺的更多的是「一人出版社」的書,以及不透過經銷的小誌。內沼普太郎為什麼要這麼做?為的就是想賣「自己想賣的書」。
 
「紙本書的製作,即使是大型出版社,一樣是少數幾個人在做。並不是說只有『一人出版社』或個人製作的書,才是每一本都傾注心血。書會反映每一位編輯的個性,也有很多真的很棒的作品。但相對的,市面上有許多趕流行而粗製濫造的書,也是事實。」
 
「所以我盡可能只挑選『我想賣的書』,並努力把它們賣出去。」
 
為了只挑選自己想賣的書,內沼普太郎的小書鋪是以「B & B」的方式在經營,也就是Book & Beer 。「實際上我們並非僅販賣紙本書而已,雜貨不必說,我們還販賣啤酒等飲品,銷售每晚舉辦的座談會門票,也販賣陳列書本的古董家具……。你會覺得書店居然賣書以外的東西,簡直旁門歪道嗎?不過這些努力,全都是為了讓我這家新書書店賣出我們覺得是好書、想要賣出去的書。」
 
其實內沼普太郎說的「B & B」,在台灣並不新鮮,現在許多獨立書店就是這麼做的。我是這麼想,如果賣雜貨賣飲料,是為了賣「想賣的書」,那我覺得非常符合「獨立」的精神,因為他必須不依賴經銷,必須自己選書。但是反過來,一家店的重點如果是賣咖啡賣餐賣飲料,書只是陪襯,那我「個人」就覺得沒那麼符合獨立書店的精神了,甚至我可能不會認為那是一家書店(這麼說沒有批評的意思,我只是覺得如果重點不在書,那麼直接叫其他的名字可能更名符其實)。
 
嗯,這樣寫一寫,我好像有點把我自己心中的疑惑搞清楚了(這句大概只有我自己看得懂)。
 
最後再回到《一個人大丈夫──微型出版的工作之道》這本書。
 
我覺得這本書很酷,因為它是一本內容與出版方式非常貼合的書。我原本以為這本書在日本是交給小出版社出版,就像在台灣出版這本書的柳橋一樣;但讀到結語時,我才知道在日本,這本書是交給大出版社來出版。
 
為什麼我覺得這樣很酷?
 
這本書的編者西山雅子在結語中這麼說:「這本由大出版社出版,探討小出版社與周邊狀況的書,會如何送到人們手中?大出版社的力量,會讓小出版社的書受到更多的屬目嗎?或是透過小出版社的機動力與綿密的溝通網路,會讓更多需要它的人知道這本由大出版社出版的書?」
 
西山雅子說,她認為書的世界就和生物一樣,唯有多樣性才能帶來豐富的未來。所以她很好奇這樣的出版形式,會對出版業帶來什麼樣的火花?
 
我同樣非常好奇。我也很好奇這本在日本由大出版社出的,談論小出版社的書,來到台灣後又回到小出版社來出的書,在日本賣得怎麼樣?在台灣又賣得怎麼樣?我覺得整個過程充滿了實驗性質。但不管銷售成績如何(雖然銷售也很重要),我讀完後,我發現它是一本不會受出版時間限制的書。
 
一本不受時間限制的書,讀了之後會讓人思考除了書中所談論的事物,還可能延伸出去關心相關的議題,我覺得這就是書的價值。我想那些一人出版社和一人書店,就是想賣這樣的書吧?我很開心柳橋出版了這本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