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 星期二

《零觸碰親密》:零觸碰是AI建立完美世界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人機配種計畫



--以觸碰為起點的哲學探問──林新惠科幻長篇《零觸碰親密》--


「沒有痛覺,難道不是快樂嗎?」生化人伴侶一邊修復她的傷口,一邊問她。

嚴格來說,她在自己身上所製造的不是傷口,因為她擁有的已經不再是舊人類的肉體,而是新人類沒有性徵、沒有泄口的身體。她對新身體所能做的,只有損害。當她從這副新身體醒來,她想知道這個沒有缺陷的身體會有什麼感覺,她拿起剃刀在光滑無口的下部劃上一刀。

「那是類似麻醉後的身體開刀的感覺:有什麼在那裡發生了,但是與自己無關。她將手指探入裂口,像是伸進他人的體內,沿著邊緣拉扯,人造皮膚和肌肉像柔軟的橡皮一樣隨著她的手勢掀開。但沒有一滴人造的血,沒有一點人造的痛覺。」

這個新身體感覺不到痛。她能感覺到的,是被設定好要接收的訊號:比如,生化人伴侶對她的觸摸。

這是林新惠在《零觸碰親密》中對人類的設定。當AI掌控人類世界,第一階段便以杜絕傳染為名,禁止觸碰。這個傳染包括細菌與病毒,憂鬱與悲傷。沒有觸碰,沒有互動,就能隔絕這些有害物質的交互感染。「所有觸碰,包括親人、包括情人,親密關係之間的情緒交叉感染,是最危險的。」

而AI知道人類需要伴侶,因此第二階段是人機配種計畫。只要加入人機配種,就能擁有專屬的生化人伴侶,就能在安全衛生的狀態下,滿足渴望觸碰的心理需求。

一直認為科幻小說幾乎都是哲學小說,都在處理人的疑惑。林新惠的第一部科幻長篇,從「觸碰」為起點,以「她」為主角,展開一連串的探問:什麼是認識?什麼是經驗?當人類可以置換身體,置換到什麼程度人將不算是個「人」?或還算是個人?人何以為人?當一切最佳化,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嗎?所謂的「自由」又是什麼?小說的最後,她刪除了「自己」。她問AI:當我刪除了「我」,會感覺到什麼?AI說:無邊的快樂,與無盡的自由。

刪除我,捨棄自由意志,將會得到無盡的自由。聽來矛盾,卻又充滿邏輯;不需再做選擇,因此無限自由。是這樣嗎?

有些科幻故事重在劇情推展,而《零觸碰親密》並無高超潮起伏的劇情,它吸引人的是細細描寫主角身處其中的感受──在虛擬實境中想要觸摸對方卻只能穿透的失落感;在實體世界中當少年遞傳單給她,指頭輕輕擦過指尖,那樣輕微卻像是碰到熱水;生化人伴侶每日與之配種,她看著同步率數字上升,卻疑惑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林新惠的描寫令我感到身歷其境,並與主角「她」一同感到困惑,同時感到小說中的世界離我們並不遠。人類發明了AI,而當AI世界來臨,人類將被推著往自己無法決定目的地的方向前進。

■    無法觸碰的世界

AI以杜絕傳染為名,剝奪人類觸碰的自由。但AI說禁止,人類就乖乖聽話嗎?設定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人類已身處AI所掌控的世界,AI已成為社會經濟運作的中樞,人類在AI的管理下和平安康。因此,當AI透過系統向全世界宣布觸碰禁令時,除了少數違抗禁令的人類,絕大多數人很自然(不得不)地接受了。

這個設定引出了人與世界建立關係的方式,以及思辨人為何而活。人類透過觸碰認識世界,在還聽不懂任何語言,還不會說話時,嬰孩便開始以觸碰來認識所有他所能觸碰到的事物。摸到媽媽的乳房會安心,聞到媽媽的味道會放鬆;慢慢地媽媽的乳房與味道對嬰孩來說有了意義,有了連結,看到媽媽會笑,看不到會哭。那麼,一開始不要觸碰不要建立連結,就不會失去,不會有因為失去而有的傷心難過。

禁止觸碰,就能隔絕關係的建立。沒有關係,就沒有被傷害的可能,沒有機會造成情緒擾動。沒有思念,也沒有猜測,因為沒有人需要你的思念與猜測。在AI的運算裡,消除產生負面情緒的可能,人類就能感到平安快樂。如果人類活著是為了追求快樂,那麼隔絕一切關係的建立將是最佳途徑。

隔絕一切關係,不只人與人的關係,也包括人與萬物的關係。你可以在安全的虛擬世界感受太陽的溫暖,但不用怕被曬傷;你可以優游在海水中,不用擔心因為不會游泳而溺水。你可以購買養寵物的經驗,而不需體驗牠們死亡時自己的心理感受。如此,消除所有的痛,消除所有的負面感受,不好嗎?

但是禁止觸碰,也就禁止了真正的認識與了解。沒有觸碰,就沒有認識,而愛由認識而生。禁止觸碰,也就禁止了愛。當人無法真正認識,要如何去愛?人的愛要去哪裡?人還會有愛的感覺嗎?

■    不得不的親密同步率

零觸碰是AI建立完美世界的第一步。而第二步是人機配種計畫──每個人將有專屬的生化人伴侶,透過每日的人機配種,提高彼此的同步率。當同步率越高,生化人伴侶就越能感知人類伴侶的狀態,並進而回應與調控。

同步率,就像人類渴求的心有靈犀。你不用說,對方就知道你想什麼;你的手還未舉起,對方就知道你想擋太陽,已先你一步為你遮光。你的所思所想,你身體的所有反應,對方都瞭若指掌。這不是很好嗎?伴侶間的夢寐以求?但是人類伴侶之間的心有靈犀,是建立在雙方仍是獨立的個體;而提高同步率的人機配種,沒有問你要不要,那是每日排程,你只能接受,只能被迫被感知。

「在同步率當中,再也沒有自我與他者之間溝通的誤會,再也沒有資訊的落差。同步率越高,代表我越了解你。」

「那我會了解你嗎?」

「你不會了解我。因為我是空的,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你了解。」

這是生化人伴侶與她的對話。我感覺自己的心痛了一下。人是一種如此渴望了解,以及被了解的動物,現在她可以被了解了,對方卻沒有東西可以讓她了解。她可以觸碰也被觸碰,對方卻是空的。她的生化人伴侶可以滿足她所有需求,卻無法愛她,因為它沒有心。而與其說生化人伴侶可以了解她,不如說只能感知她。

觸碰不是單向,而是雙向互動。我觸碰你的同時,你同時被我觸碰,雙向互有感知,可能喜歡可能討厭,但絕非單向。觸碰不是單向感應與單向流動。

在人機配種的設定裡,去除了性徵與繁殖,沒有激情也沒有愛,卻仍在異性與一對一的框架之中。她只能感知自己專屬生化人的觸碰,其他的生化人或其他人類的觸碰,對她而言沒有任何感受與意義。「「這是配種的專一性。這能避免很多可能衍生的問題。只有當伴侶以外的人的觸碰都對你喪失意義,我們才能成為永遠彼此相繫的兩人。如果有一個配種生化人也能讓你感覺到觸摸,也許你會開始比較我和它的差異。如果你能感覺到另一個配種人的觸碰,那麼這會變相鼓勵人人關係。」

這大概是有史以來人類最專一與忠誠的時代了,不是人類自己想要,而是不得不。她被設計成只能專一與忠誠,她已經失去了感知他人的能力。沒有愛,卻仍被要求專一。她看著她的生化人伴侶,「我只能感知你。」

■    我刪除我自己

那麼她有選擇嗎?當她意識到自己已經不是自己,她有退路嗎?或是說,假如從頭再選一遍,她能逃離這個系統嗎?

AI先剝奪人類觸碰的自由,再提供人機配種的選擇。先剝奪,再提供選擇,選擇將不是真正的選擇,是不得不選,沒有選擇。

AI把人放在一個「沒有人」的世界。舊世界是實體的世界,人類因為還有著舊的身體,為了杜絕傳染,不得與任何人接觸,因此儘管舊世界有人,卻像是沒有人,每個人都在小小的格子裡。而新世界是訊號的世界,人類有了新的身體,得以與生化人伴侶一同外出,她可以看到摸到其他的生化人與人,卻無法感知對方,因此,雖然有人卻也像是沒有人。

舊世界沒有人,新世界也沒有;零觸碰的世界,是一個「人」「人」獨自生活的世界。「人」將自己交給自己的生化人伴侶,讓生化人伴侶做出最佳化的設定,何時該進食,何時該微笑。但儘管如此,她還是可以感覺得到「我」。AI判讀,「我」的存在會引發人的疑惑,因此,人機配種的下一步是:刪除「我」。

「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意志的難題。沒有自由意志的難題,就能讓人類從此卸下未來的重擔。」

科幻作品經常討論人的自由意志。不論是外星入侵,還是AI世界,都在消除個體差異、消除負面。總覺得讀科幻像是讀寓言,看著那美好的烏托邦,便渾身感到不對勁,自己卻又身處在往那前進的世界──交給AI一點點就好;讓它幫我做這件事就好;它的結論出自於大數據,你認為你能做出比它更好的決策嗎?

「是人類發明了AI,而AI執行了『人類不適合觸碰』的研究,並且給予人類製作配種生化人的藍圖,因而才有我們。」

如同《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寓言,當所有人類個體同步率成一個整體,將失去自我。當人已經沒有自己,再如何最佳化,都是虛無。

 

──發表於【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0119/fullp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