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星期五

最近重新思考,關於「閱讀」

最近重新思考,關於「閱讀」。重新的意思是,「從頭」再想一遍。前陣子跟朋友碰面,聊天也很自然地聊起了閱讀。

朋友說自己小時候不閱讀的,不閱讀的意思是,不看課外書,「我一直到工作之後,有了自己的時間,而最主要是因為一個朋友,讓我連結到閱讀對我的意義。」

我說原來你以前不看書喔,「所以不看書也不會怎樣啊!你看你現在還不是活得很好?」這話不是開玩笑,我真的覺得不閱讀不會怎樣,雖然我們後來是因為閱讀,彼此之間有了連結。

我對她說了我最近對閱讀的思考。

「我覺得閱讀有兩種。」我說,「一種是興趣,一種是能力。」

當我說閱讀是興趣,比較像是,喜歡聽音樂、喜歡看表演;或是當我說書寫是一種興趣,就像喜歡玩音樂,喜歡跳舞或演戲。既然是興趣,就不是非得要,它只是一種自己與世界連結的方式而已,「所以不喜歡閱讀不會怎樣,不喜歡書寫也不會怎樣,只要自己能找到一種跟世界連結的方式就好。」

但當我說閱讀是一種能力,意思是它是一種工具,我們可以透過閱讀來學習各式各樣的事,不管是知識,還是表達、或是邏輯組織能力。能夠閱讀,就能獲得人類積累下來的寶藏。

我說,所以我試著把這兩者分開來想,當我們談到「閱讀」,想做的究竟是什麼?或是,我自己想做的或能做的,是什麼?

坦白說,一帶動二,一個人如果能夠喜歡閱讀,在自主大量閱讀的情況下,閱讀能力自然會增加(想不增加都很難?)(書寫能力也會自然而然的變好),根本不用上什麼閱讀課?但這前提是,有個能讓人自然而然接觸,進而「可能」喜歡閱讀的環境。我說得好像斬釘截鐵,但其實這就只是個人經驗。我回想自己喜歡看書,只是因為我媽喜歡看書,家裡有書;我媽常去圖書館,就把我跟我弟丟在(放在)兒童圖書館。

當然也不是說一個有書的環境,就一定會讓人喜歡看書(所以我前面把「可能」引號起來)。前面說了,喜不喜歡閱讀是一種興趣(跟唱歌跳舞一樣?)但我想,在不強迫的情況下,至少不會討厭?

但現在要有讓人自然而然「想」看書的環境,越來越少了。

先說,我沒有反對3C,畢竟它已經是這個世界的必備。我只是陳述一個必然──時間就這麼多,我們很難一邊滑手機一邊看書?加上這個世界的娛樂那麼多種,到底有什麼理由要看書呢?

沒有理由,沒有必要,就只是要不要給自己一個機會──感受看看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能遇到什麼樣的世界?

閱讀課的最後一堂課,我邀請青少年做一件事。他們的基地有個圖書館,「你們平常會看這裡的書嗎?」不會、沒有、很少、下雨的時候。「我想請你們做一件事,等一下去挑一本,你覺得你可以看十五分鐘的書。」「然後看書的時候不要用3C,不要跟別人聊天。」「我們這十五分鐘不做別的事,就是看書。我們就是來感覺看看,這樣看書的感覺是什麼……」

「可以選漫畫嗎?」我說都可以。我想知道在不設限的情況下,他們究竟會挑什麼?先知道他們最真實的狀態,才會知道接下來有什麼可能。

他們挑書回來,真的安安靜靜的看,出乎我意料,完全不需要我提醒或是什麼。我唯一做的只有,在他們剛挑書回到座位上時,拍下他們手中的書,以及在十五分鐘過後問他們:「剛剛看書的感覺如何?」

一個男孩說:「感覺很好啊。」其他小孩也點頭。我看著那個男孩的表情,我知道他是說真話。

但也不是所有同學都買單。

說感覺還不錯的是五、六年級的孩子。七八九年級的同學,好像感覺還好,沒有排斥、可以試試看。但其中有個同學,他把手上的書翻過來,翻過去,翻過來,又翻過去,不停地翻來翻去。我問,你不想看這本嗎?要不要換別本?

「我現在不想看書。」他說。這裡沒有你想要看的書?還是什麼原因?我再次詢問他的意思。

「我不想浪費十五分鐘看書。」

他明確的表達了他現在不想做這件事。於是我向他說明邀請他們做這件事的原因:「之前跟你討論過,發現大人覺得好的重要的書,或是經典,你們不一定會喜歡。所以我想做這個嘗試。」

「我知道你們現在看書的機會很少,所以想試著製造一個機會,如果都不能用手機,如果有一段時間我們就是來看書,讓你們自己選,看看有沒有可能因此遇到一些可能有興趣的書。」

他表示明白,但他現在不想做這件事。「我覺得看書要在想看的時候看。」他說。

他說的也是很有道理。

於是我繼續問他,他平常看書嗎?如果不是因為作業因為上課,上次看書是什麼時候?他回問一定要是實體書嗎?網路文章算嗎?

「所以你多半都看網路文章?」
「嗯,大部分。現在很多東西都可以在網路上讀到啊。」

他說得對,但也不完全是。

閱讀確實不限定於書,現在有許多平台許多網路媒體可以提供大量的內容。那麼,究竟有什麼必要一定要看「書」呢?(先不論是紙本書還是電子書)

我想,一樣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我認為「書」跟「文章」,功能還是不一樣的。書能做到的事,文章做不到(當然也可將之視為取向不同),書能做得經常更廣更深。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感受、探討、或研究某個什麼,經常得透過讀書,然後會發現一本連著一本。當然前提是,那個人有沒有這個需求。但我想人生在世總是有所求,只是許多人不知道閱讀有可能回應自己的所求。

最近就遇到了幾本對我來說非常有用的書,我簡直是慶幸自己喜歡閱讀,有種若我不閱讀,我要如何去面對自己的人生呢?這說起來可能太誇張,不閱讀的人自然也會有他的出口?但身為一個閱讀人,我正是用這樣的方式陪伴自己,並自我學習。

說得有點遠了。

我只是想創造一些讓人想要接近閱讀、喜歡讀書的可能,只是想試著做這樣的事而已。不是很重要,也不是必要,只是一種邀請與嘗試。如果沒有感覺也沒有連結,也沒關係,不討厭就好了。

但以上說的是,做為興趣的閱讀。也就是說,如果這個邀請你不想做,那麼千萬不要勉強。我總是擔心勉強會令人倒胃口,但說不定也沒有我想像得那麼嚴重。

不過,如果同學對於做為興趣的閱讀邀約不感興趣,那我可以做什麼?

閱讀除了興趣以外的另一個面向,是能力。這個面向是基礎學習,從識字開始,句子,更長的句子,四處散落的文字、招牌、告示、說明文字,繪本、故事、更長的故事、新聞,其實人活著無時無刻不透過「讀」與世界連結,我們會發現閱讀其實就是在學習描述、表達,溝通、論述、組織與邏輯。而這個面向有屬於生活中自然的學習,也有透過課程的學習,而身為工作者,能思考的是設計什麼樣的課程,讓人能夠從中學到這些能力。

不同年齡能觸碰到的、學習的東西不同,比如不可能期待才剛開始識字的孩子要會組織,但他們有可能已經能夠分類,比如相同的部首、相似的字。而更大的孩子,或是大人,當然也就能夠進階到描述、表達、分析與論述,而所謂的閱讀課,其實也就是透過閱讀來學會使用文字來做到以上的事。

學到這些能力,但不一定要把閱讀當成興趣,也不一定要很喜歡寫作,會就可以了。

所以那位說不想浪費十五分鐘閱讀的同學,他說得沒錯──「我覺得閱讀課沒有必要,有語文課就夠了。」他說得對,閱讀課想做的事其實跟語文課是一樣的,而這也是我最起初的困惑──開一個名為「閱讀」的課,想做的到底是什麼?

我發現人們對閱讀的期待存在著兩個目的,一個是興趣,一個是能力,並經常將這兩個目的混在一起。但這兩個目的應該要分開。它們絕對相關,但目的地不同,路徑也會不同。作為興趣,我無法期待他人要喜歡閱讀,但可以試著製造機會,營造發生的可能。而作為基本能力,讓人能夠不討厭、不排斥做與語文有關的學習與練習,我想就很夠了?

上完一期六堂的閱讀課後,在丟出內容並觀察同學反應後,我從頭思考這件事。像是回到原點,卻對接下來自己想怎麼做,有個大概的方向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