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如果不是尼采說

 

昨天讀到一篇講尼采的文章。講尼采,也就是別人講尼采,而非尼采自己講(雖然這當中一定有尼采的話)。從小到大沒認真讀過尼采,尼采只是一個名字、概念、語錄。而語錄是斷章取義,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到自己想讀的東西。所以我可以說是,完全不了解尼采。

文章有一萬多字,若不是朋友的節錄引起我的興趣,我可能不會讀完它。連過去後發現有一千多則轉貼,這更令我好奇。早餐花了點時間讀完,大概明白為何有如此多轉貼。

文字淺顯易懂,完全不會有讀沒有懂。但淺顯不足以引起共鳴,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所傳達的概念對抗主流價值,然後往更深一點的地方去。但這個更深一點不是打高空,反而是每個人都能心領神會,像是──

▸弱者指的不是弱勢者,也不是失敗者,而是將自己放在固有、安全的體制中,成為權力遊戲中握有籌碼的那方。而為了這些既得利益,他「無所選擇」。

▸弱者對生命懷有怨恨,過往的一切像業障一樣糾纏著他,並遮住了他的眼睛。他「無法前進」。

▸弱者有著奴隸心態,將所有的生命擺在追求他人認同。他們「沒有自己的人生」。

▸弱者開始反撲,以「克制」作為新的價值,去譴責追求與行動。「不追求、不行動,在現代世界反而成了王道。」

我以上的整理,可以說是尼采轉譯的轉譯。但真正的尼采說,說的是不是這些?我不知道。

讀完還有種感覺,如果把這篇文章中的尼采抽掉,是否可以成立呢?感覺可以耶,因為這些似乎不是「如果尼采沒有說,我就不知道」的東西,而是「就算尼采沒說,我可能也知道」的東西。既然是自己本來就可能知道的東西,為何引起如此大的共鳴?

因為絕大部分的人,同時有著兩種經驗──批判體制、試著脫離框架,但同時無法真正掙脫束縛。人人都是弱者,卻也同時不是弱者。強與弱是相對的,是一種變化。在這樣的狀態下,每個人都能從其中讀到自己能夠對應,或需要的東西。

而文章的後面幾段,有一點點哲學雞湯的味道──

「對尼采而言,擁抱生命、感受並肩負重量才是最實在的生命態度,而那些拒絕生命的真實、非得要用價值概念和意識型態支配他人,反而是真正的虛無主義。」

「在尼采眼中,生命世界本身就是充滿變動的,流變不已、不拘一格。人們的精神力量越強大,就越能夠在變動的環境中調整自己的腳步、走自己的路。那麼,相反地,如果人們過度控制環境,是因為想要切割所有不確定的、無法預料的變動因素,這反而是弱者追求的世界。」

如果不是尼采說,其實也成立?雞湯不管是誰燉的,需要的人總是能從中獲得能量?但因為是尼采說,所以更多人想喝?但如論如何,作者說尼采的方式,確實引起了我去讀尼采原著的興趣。我很想知道尼采究竟是怎麼說。



紀金慶
尼采(第六章)|妒恨,如何堵塞了我們的生命

https://reurl.cc/7MYl4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