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午吃飯都配Gillo。剛剛看的是《我們的青春在台灣》。這部片約兩小時,我們吃飯吃不到兩小時,所以今天是看半小時。看到陳為廷跟蔡博藝去中國,蔡博藝開新書分享會,當天現場的觀眾比我想像的不「中國」,我還以為像那樣的分享會在中國根本開不成,但原來可以?現實與想像有著一些差距。
當然,記錄下來的是「被記錄」下來,也是剪輯過的。但這就是「記錄」的本質。「記錄」不可能「全部」。全部就不是記錄,也不可能記錄。
◆
我第一部看的安妮‧華達是《艾格妮撿風景》。天啊,我一看就愛上她。幽默、聰慧、具藝術感又兼具議題性。許多議題性的紀錄片容易拍得很硬,但安妮華達的這部「撿垃圾」很輕,她輕輕鬆鬆觸碰的垃圾問題。她從《拾穗》開始,從藝術作品開始講,拉到現實,再接合自己,拼貼自己。安妮‧華達真的是拼貼大師,不論是畫面的拼貼,想法的拼貼。
《千面珍寶金》也超級讚。影片中的珍寶金也很讚,雖然我不知道她本人有沒有那麼讚。
最近我沒事就跟C說安妮‧華達的電影有多厲害,說到我自己都有點煩。
◆
李滄東的《綠洲》,看完後我安安靜靜。幹,後座力好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