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性中有某些部份比較富有彈性、適應力強,有些部分則不然。最具有彈性和可塑性的部分,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欲望與性格特質,如愛、毀滅性、施虐、服從傾向、權力欲、疏離、自我擴張的渴望、節儉癖、感官享受,以及對縱欲的恐懼等。
上述或其他關於人的欲求與恐懼,都是為了回應特定生命情境而發展出來的特質,它們並非特別有彈性,因為它們一旦變成某人個性的一環,就不容易消失或轉變為其他驅力。然而,它們在某種情況下很有彈性,由於個人(特別在幼童時期)是根據生活方式而發展出這種或那種需求,因此這些需求並非固定和僵化到有如與生俱來的人性本質那樣,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非得到滿足不可。
──佛洛姆,《逃避自由》,p.37
這段話有點繞口,而且因為是節錄,沒有前面沒有後面的,乍讀之下可能不好抓到作者想要說的東西。但我還是把它抓出來,因為它要講的東西非常有趣。
用比喻的好了。比如服從。一個人服從或不服從,究竟是本性?或是其實有可塑性?就佛洛姆的說法是,這具有可塑性。
因為可塑,被捏成服從的樣子太久了,如果久到成為個性了,那服從就不容易消失了。
但也因為可塑,所以就算曾經被捏成服從的樣子,仍舊有變化成不服從的可能。
我們總是有被捏成這個樣子那個樣子的時候,但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自己之後的樣子?
什麼樣的環境會讓人想要擁有自由?什麼樣的環境會讓人想要逃避自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