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6日 星期日

想想我好像是個

想想我好像是個還不太確定自己會不會,只因為想試試看,就直接去做的人。現在回想,能跟那些自學生一起上課,就覺得萬分幸運。看到我寫這些話的家長,不曉得會不會想:「ㄟ,原來你還沒準備好就上場了啊?」喔對啊,在帶自學生這條路上,我跟自學生一樣,是靠著自學來的。去想為何要自學?去想自學生需要什麼?去想我與這些自學生之間的關係。

前天跟旻聊天,我們竟然可以一起討論當老師的心情,真是五年前沒有想過的事。我問旻上課的時候在意的是什麼?旻說,他在意的是對方能不能察覺到數學的關聯性:「比如除法跟分數有關,但現在學校的課綱是把除法跟分數分開了,除法是除法,分數是分數。」我說對呀,關聯性是數學中非常美妙的事,但我一直到離開學校之後,某天想著分數跟小數,才赫然發現它們分別是除法的不同表現方式。像是二分之一等於0.5,三分之一等於0.3的無限循環,但意義不同;一個是圓餅切成三等份的樣子,另一個是有著3一直往世界的盡頭(或是沒有盡頭)跑去。

「那你覺得每個人都能察覺到關聯性嗎?」旻說這很難說,像是10乘以24,跟24乘以10有什麼差別,大部分的人可能會回答都是240,「沒有什麼差別。」「但其實它們的意義不一樣。」嗯,我問的是關聯性,但旻舉的例子是意義。所以更擴大來說,其實是能不能明白數學表現的意義,就像是文字表現的意義。

「我在試教時問了學生這個問題。剛開始他也是回答都一樣,都是240。」「於是我就說,這裡有兩個一組的東西,有三組;那裡有三個一組的東西,有兩組,如果乘法表現,要怎麼表現?學生說:「2乘以3,跟3乘以2。」學生說完的同時,就明白剛剛的10乘以24與24乘以10,是一樣的道理:「10個一組的東西有24組,24個一組的東西有10組。」但學校在教乘法時,經常只是計算,並沒有讓學生去理解呈現的意義。

我聽旻舉的例子,我說,你很會引導嘛!旻不好意思地說還好啦。我說很會啊,你沒有直接講答案,而是舉例,讓學生自己去想,去發現其中的關聯性。旻突然正經起來,「我不是要拍馬屁,但上過你的課真的有差。」我笑著說是嗎。「你那時候也是鼓勵我們想啊!」「其實我成長的環境,都很鼓勵我去思考。」旻說。

聽到這裡,我真是覺得自學是一件超美好的事。當然自學不見得都會很美好。但有機會非常美好。

昨天跟朋友晚餐,朋友聊到同事,有許多在她看來很基本的事,對方都不懂得處理。「但同事是頂大畢業的,也都讀過研究所了。」我說這很難說,有些人成長過程中,沒機會好好思考事物的關聯性,做事的邏輯,只是很會讀書跟考試。「如果有人提點他,說不定他還是有機會學習……」這種能力一旦擁有,很多事情就會自己去學,自己打開,就不用別人手把手的在旁邊教,在旁邊扶。我把自己跟旻討論關聯性的對話,分享給朋友聽。朋友說對耶,關聯性或是邏輯,是教育過程中很重要的東西。我又想起魏明毅在書中所提到的「能動」,一旦對方能夠動起來,你就不用一直擔心。「畢竟每個人能夠彼此陪伴的,就是一段路。」

寫完這段紀錄,我找出五年前第一期文字課,當時的白板留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