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7日 星期一

疼痛是一種警訊,而不是疾病本身

 

如果不是因為術後開始想要了解自己的身體,我可能不會接觸到這本書。目前只讀一半,但已經開了眼界;雖然開了眼界,卻有很多讀不懂,因為裡面提到骨骼肌肉經絡等相關名詞,如果不曉得「那是什麼」「那在哪裡」的話,實在很難真正了解作者舉的例子。儘管如此,它還是非常值得先讀過一遍,先對作者想要傳達的重要概念有個了解,然後讀第二遍時再搭配身體結構相關的書,就能夠一邊讀一邊更了解自己的身體。​

以下節錄林兩傳對於「疼痛」的看法──​

◆ 疼痛是一種警訊,而不是疾病本身 (p.16)​

疼痛是一種警訊,而不是疾病本身。引起疼痛的組織間張力增加,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像是結構錯亂,發炎引起的水腫,不正常組織增生腫瘤的壓迫、侵蝕等等,都會造成疼痛;而疼痛的感覺正是為了喚起身體,去解決疼痛產生的原因,所以那位醫師說,疼痛是上天賜給我們最好的禮物。但是現在我們無論在常識上或是臨床上,都習慣把疼痛視為一種疾病、是一種麻煩,或是一種對生活的干擾,而急切的想要消除這種症狀。​

我們身上許多的感覺,像聽覺、嗅覺、味覺等,都會隨著時間而遞減,我們會逐漸不在乎這些刺激的重複出現。只有疼痛這種感覺,是不太會隨著時間遞減的,因為疼痛如果會隨著時間而遞減,造成疼痛背後的因素,就有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 許多對於疼痛的治療,只是在處理疼痛的局部,就結構的觀點來看,其實是一直在加害「被害者」而已 (p.19-20)​

當時為了釐清疼痛與結構的關係,因此,我在這位護理師的身上做了個小實驗。我在手肘下摸到繃緊的肌腱條索,很明顯是結構發生了變化,這結構發生變化,背後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兩條細條索雖然是造成疼痛症狀的直接原因,但卻是結構變化、整個身體協調代償之後的果。​

我實驗在肌腱條索的皮下沿皮扎針,目的是為了改變局部的張力結構,因為很明顯的,針扎了以後,條索變得比較鬆。張力結構改變了,瀕臨誘發邊緣的痛覺感受器也就不再那麼容易被誘發,於是她的肌肉又可以恢復收縮做功的能力,不會因為疼痛的覺受而回饋抑制,就不再有不能出力的感覺。​

但我的針只改變了疼痛的覺受,類似止痛的作用,並沒有改變整個結構系統,真正有問題的是整個結構系統發生改變,手肘上變緊的肌腱條索只是張力結構下的一環,反而是整個結構代償下的犧牲者、被害者。而當我用針使她疼痛的覺受消失了,也就使抑制傷害繼續擴大的警戒系統被撤除,因此她可以繼續努力工作,如此一來,有問題的結構會因為肌肉收縮而越來越惡化;當我把針拔掉,張力最大的地方,疼痛已經超越警戒值,一下子繃緊的肌肉無法使系統張力減小,所以就一直疼痛不休,原本不用力可以不痛的狀態,變成連睡覺都會痛。​

這個例子同時也說明了某些情況,就是疼痛常常會越止痛反而越來越痛,止痛藥越吃越嚴重,就是不明白結構在肢體疼痛上所扮演的角色。而臨床上許多對於疼痛的治療,只是在處理疼痛的局部,就結構的觀點來看,其實是一直在加害「被害者」而已。​

──《身體的立體結構網絡 ── 一個結構治療科醫師的筆記》/林兩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