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分人

 

最近的早餐讀物是《分人》。本來有點擔心它太通俗勵志,結果不會,它的概念很新穎。但這個新穎不是發明一個新的什麼,而是在一個大家普遍認同的價值觀上,提出新的看法。

多數的人認為有個「真正的自己」。有時我們會聽人說:「要找到自己」、「認識真正的自己」。但什麼是真正的自己?有真正的自己這回事嗎?如果真的自己只有一個,那其他的自己都是假的嗎?

關於「真正的自己」,平野啟一郎提出了「分人」的概念。我很喜歡他的論述。以下為節錄──



日文的「個人」譯自英文的「individual」,到了明治時代才廣泛使用,有段時期譯為「一個人」。

「individual」由「in + dividual」構成,來自「divide」(分開)這個動詞的「dividual」加上否定字首「in」所組成的單字。individual的字源來看,直譯為「不可分」,也就是「無法再分下去」的意思,到了近代之後,演變成現在的「個人」之意。

日本人從西方引進這個概念,但從「個人」這個詞彙,很難感知到它的原義為「無法再分下去」。因此很多人都沒想過這件事吧。不過,我們對於「個人」所抱持的各種問題,其實恰好隱藏在這個看不出來的字源裡。

個人是不可分的。若以這個概念理解「人的身體」,確實如此。

那我們的人格呢?人格是否也和身體一樣不可分,是唯一的存在呢?一直以來我們認為,這還用問嗎?當然是!我是我,你是你。人格就和身體一樣界線分明,感受思考各種事情的自己都只有一個。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這符合我們實際的感受嗎?如果我們重新觀察自己與周遭的人際關係,會湧現「似乎不是這樣」的疑問。

例如,在公司上班的自己,跟和家人在一起的自己,真的是同一個自己嗎?又例如,和久違的高中朋友去喝酒,跟和戀人獨處時的打情罵俏,我們的語氣、表情和態度相當不同吧?

或許你會說,當然不同,因為人有各種面貌。

可是這和人格只有一個的看法不就矛盾了嗎?很多人可能會回答「不矛盾」。因為人確實會看當下的情況,戴上各種「面具」,扮演「人設」,分別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但認為核心的「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自我」只有一個,一個人的本質、主體性與價值都在這裡。

(略)

所有錯誤的源頭,在於獨一無二「真正的自己」這個神話。

因此,我們試著這樣想:唯一的「真正的自己」並不存在。反過來說,所有人際關係中展現的許多面貌,都是真正的自己。

我在開頭寫過,「個人(individual)」這個詞彙的字源是「不可分」的意思。本書為了思考上述問題,置入「分人(dividual)」這個新單位,拿掉否定字首語「in」,將人視為「可分」的存在。

所謂分人,就是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各式各樣的自己。與戀人在一起時的分人,與父母在一起時的分人,在職場上的分人,和同好夥伴在一起時的分人……這些分人未必相同。

分人,是透過和對方的反覆交流,在自己內在形成的一種人格模式。不僅是直接面對的人,也包括只在網路交流的人,還有小說或音樂之類的藝術,以及自然風景等等,人以外的對象或環境也可能是促成分人化的要素。

一個人,是串連起多個分人的網絡,這裡沒有「真正的自己」這種中心。如果要將個人視為整數的1,那麼分人就是分數,請大家先有這樣的概念。「我」這個人,是由各種人際關係的分人所構成的。

──摘自《分人》,平野啟一郎



平野啟一郎的寫法平易近人,一點也不深奧,雖不深奧卻能進入核心。我還沒讀過他的小說,但因為《分人》,我開始好奇提出這樣概念的人所寫的小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