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活在不確定裡

最近與人談的話、所讀的書,恰好都回應了自身的狀況。但與其說恰好,不如說是自己尋求。我意識到自己的不確定與不足,我讓自己去聽真實的聲音,而當我聽見時卻因當下的穩定性不足,而感覺溺水。我知道那是因為自己處於脆弱,於是經不起輕輕的打擊。輕輕的,一點都不重,但脆弱時只要輕輕一敲也會破。而脆弱始於信心不夠,信心不夠始於能力不足,而能力與認識有關、與練習有關,當認識與練習的時間都還未達到某條線時,沒有自信是自然的,害怕是自然的,感到不安是自然的。

我慶幸我明白自己的脆弱,明白自己的情緒,因此只是感覺溺水而不是真的溺水。

就像學衝浪。儘管我沒衝過浪。但我想像衝浪得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浪板與浪。因為不熟悉而跌入水裡是常有的事,不用想得太嚴重。不要把自己想得太厲害,一出手就能駕馭不夠熟悉的題材。而形式,當我回頭想形式,我發現那不確定感起於內容軸心的不確定,當軸心還無法確定,形式自然無法確定。形式隨機能而生,我不是這樣告訴自己嗎?

而我也意識到自己前一本書寫得太順了。順不是好事嗎?當然是好事。但不順時便開始自我質疑,擔心自己是不是只能寫「某一種東西」。在討論書稿之前我便如此擔心,而那擔心是因為我怕找不到方法。現在,我隱隱約約知道方法了,而這得歸功於一起討論的朋友,W抓大且客觀的分析與比喻,讓我看見「噢,原來是這樣啊……」

瞬間我也看懂該如何去拆自己的內容,該怎麼抓出軸線、支線,如何融合與修改。雖然還只是大方向,但至少有了大方向。當然實際執行起來搞不好又會陷入另一種焦慮,但現在的我已經沒有原本的不安。原本的不安是知道它不夠,卻不知道該如何讓它夠。知道自己不夠好,卻又想聽到別人說好,但不夠好的時候怎麼可能會聽到好,就算有也只是安慰。真正的好是不用聽別人說自己就會知道,我說的「好」不是一定會被別人稱讚的好,而是一種對自我的了解,自我的篤定。

當自己不夠篤定時,反而會感到需要他人肯定。我不否認聽到他人肯定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但這仍舊建立在自我肯定上。若我沒有自我肯定,他人肯定永遠都是浮的,不會成為基底。

「我們總是在『肯定』,與『不需要肯定』之間拉扯矛盾。」「真正的信心是能活在不確定中。」鄧九雲說。

「取回那直視痛苦的權利,將自己重新生出來──指的不是刪檔重來/return,是立基於對以往受苦的來龍去脈、聊若指掌後的有意識的即刻重生/rebirth。」魏明毅說。

這像是日劇《重啟人生》,不是毫無所知的從頭來過,而是在「看過自己」後,決定該如何走下去。而現實中的重啟,是不糾結於過去,若此刻已經看見,儘管未來如何仍舊未知,但可以從此刻開始。

T說,寫作者總是在承擔不確定的壓力。我說確實,如果想繼續寫下去,就必須承擔,「承擔不了就是,寫不下去。」這無關好壞,就是一個結果。想寫,就必須承擔。

「每次都超越自我百分之二十的困難度,是創作者的樂趣與自我挑戰。」周慶輝說。我不敢說是樂趣,但確實是自我挑戰。可這困難度感覺不只百分之二十。

在不確定中,會感到不安,不安時就想逃開。但真正的篤定不是逃開,而是去看那個不安,為何不安。若看不懂就請朋友幫忙一起看。雖說是自己尋求,但我仍然感謝我有許多朋友。許多朋友,不是指很多的意思。而是我竟然能有這些朋友,何其有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