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不喜歡「辯論」。因為辯論是踩住自己的立場,以說服對方、或辯「贏」對方為目的。已經預設「我」就是對的,就是好的,所有我提出的意見、證據、數據,都是為了要駁倒對方。
這樣並不會有所謂的真理越辯越明,只有越辯越對立。
我認為有意義的討論不是各說各話,互揭對方缺點,而是在信任基礎下,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彼此提問;不清楚或不認同的點努力提問,直到對方說清楚為止。如果如此,雙方彼此的差異將擴充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然而「彼此信任」是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最近我越來越覺得引起對立的,並不是彼此不同的立場,而是表達的方式與態度。特別是在臉書上的表達。因為我並不在你面前說話,你也不在我面前說話;我不真的認識你,你也不真的認識我。你說話時不用顧到我的感受,我也不用顧到你的感受,但如此一來我們真的都更能說「真話」嗎?這個「真話」真的幫助了彼此的理解嗎?
當然人都有情緒,說話也不是都用來彼此理解。但是如果,我們今天真的是想要好好討論議題的話,那麼不攻擊的說、不以對方立場為原罪的說,才真的有討論的可能。
前幾天因為全台大停電的緣故,我突然好奇支持核電的人會怎麼說。我去到兩個地方看,我突然發現,原來在同溫層講話是這個樣子──別人都是理盲、都是笨蛋,都是逃避現實的人。支持核電者說那些廢核的人用愛就可以發電,主張廢核的人認為支持核電的人始終在相信安全神話,但其實兩邊都沒有那麼簡單。
當然我可以理解,因為在同溫層內可以放心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而且多半嘴砲。但看在「外人」眼裡會有一種「你們這群人怎麼都……」的感覺。
所以我突然想通一件事,不要因為那些言論就對那些人下結論,因為有些言論不是講來討論的,是講來爽的。如果只單看那些講爽的言論,容易把對方的說法簡化成「那些人都以為重啟核電就沒問題了」或「那些人以為他們用愛就可以發電了」,但其實兩邊也不乏一些可能的實質意見,卻被預設的立場給淹沒了。
今天這篇我無法以實質意見進行討論,一方面是我不夠專業,另方面是我更想說的是「態度」。因為我發現,人們除了預設了對方的立場,自己通常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強化自身立場,但那個強化無益於讓對方理解自己,只是更鞏固了自己的牆。
最後,關於能源這件事,不該是只支持某種能源或反對某種能源吧(我相信兩邊的專業者也不是這個意思);我們真正該監督的是政府的能源政策(廢話,這個他們當然知道)。
這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我自己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