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是這樣沒錯。我打算寫一封長長的信給我的爸媽。我媽總是覺得我很綠(我心裡OS我都沒說你很藍了你說我很綠......)。套用方丈昨天在FB上說的話,我想對我爸媽說:「我是否定國民黨,不是肯定民進黨。」再偷方丈的朋友說的話:「民進黨胡搞的話,一樣罷免你。」我是認真的。
我媽昨天問我:「如果國民黨有好的人選,你會投給他嗎?」「我看你一定投不下去。」我媽說。我媽說,就算她覺得某個綠色首長還不錯,她心裡想著不錯,但票還是投不下去。我想我媽大概是用自己的心態來揣測我的心態。
我想了一想,「如果國民黨有好的人選」,我投得下去嗎?嗯,我確實是投不下去。但我得解釋,這個前提怪怪的,因為每個黨都有每個黨的大方向,也就是基本價值,施政方向,所以每個入黨的一定是認同黨的理念與方針,他不認同就不會入黨;他如果不認同還入黨,那不是人格分裂就是打算當個內鬼。
所以,「現在的國民黨」對我來說不可能有好的人選,因為我不認同他們的基本方針與政治操作──太過親中、太過重視所謂的經濟發展而不顧平民生活。這時我媽就會問:「那民進黨就比較好嗎?換人就會比較好嗎?」
老實說,我不確定民進黨就會比較好,在現行艱困的環境下,做爛的本錢很大。而很真切一點來說,當一個政黨越來越大,所得票數越來越多,看起來獲得越來越多人民支持的時候,當它掌握到政治實權的時候,它極有可能反而向財團企業靠攏。為什麼呢?如果民進黨執政後仍然延續國民黨「發展發展再發展」的思維,那金錢與權力是分不開的。
不是不要發展,而是對人民來說,美好生活的發展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發展?而什麼是美好生活?這考驗著人民與政府的智慧。
昨天看蔡英文發表感言,謝長廷和蘇貞昌在一旁表情沉重。不管他們的表情是不是表演,我都喜歡他們臉上那沉重的表情。如果不是表演,請記得你們身上感受到的沉重負擔;如果是表演,請將表演內化為真實的心情。
而台灣其實更需要的,是藍綠以外的,更有力量的第三勢力。這個勢力不是又一個新的單一勢力的崛起,而是一種分散在每一個公民手中的力量所集合起來的力量。選舉這東西很奇怪,每個人都有一票,但仍舊造成權力過度集中的問題;真正的民主政治,權力應該要分散在每一個人民的手裡。
這話說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比說起來難上不曉得幾萬倍。我現在住鹿野,第一次感受到鄉下的選舉文化是令人感到那樣無力,如果我今年的戶籍設在鹿野,說真的我完全不曉得該投票給誰。只有糖果沒有政見,只有宣傳車沒有政見,只有印著照片和名字的文宣而沒有政見。我非常討厭這種現象,但我卻完全不曉得能做些什麼也沒有力氣做些什麼。
而老實說這問題不只在鄉下,在城市可能更有過之無不及。但城市的候選人與選民結構正在漸漸改變,這也是我這次為什麼回高雄投票的原因。真的,在選舉的一個禮拜前我還完全沒有投票的動力,因為臺灣的選舉文化已經令我非常厭煩,如果不是看到王芳萍出來競選,而且恰好就在我能夠出力的選區,我想我所希望的民主選舉仍舊在那遙不可及的天邊。
打從我決定要投王芳萍時,我就在FB上表達了為何要投票給她。後來王芳萍傳私訊來,表示她希望能夠認識每一個想投票給她的人,「為什麼想投票給她」,她希望能盡力了解每一張選票背後的想法,她不希望她的選票只是空氣票。
昨天,王芳萍拿到1233票,得票率0.92;另一位同樣為人民民主陣線的張育華,得票1010,得票率0.57。
昨天,在藍天變綠地的選舉結果中,我雖然有一點爽(很大一點)但其實心裡正思考著,像王芳萍張育華這樣穩扎穩打的候選人卻無法得到人民的青睞,這條路真的有辦法走下去嗎?當我這麼想著時,剛好看到崔愫欣在FB上寫著:
「如果哪一天真的限制選舉經費只准花二十萬,大家都平等以政策與辯論決勝負,弱勢才有辦法出頭吧!」
昨天,人民民主陣線在FB上寫著:
「我們確實起步晚了。2243票是不多,但是能得到這些有理念的朋友支持,我們並沒有『輸』。我們如何看輸贏?若是我們花大錢打知名改度,加上行銷過去社運的戰績以清新形象獲得選民青睞,而贏了選舉,但市民和候選人的關係並未改變,政治結構不變,這種的贏長期來看也還是輸;人民如何真正做老大,人民如何監督候選人,我們得做出來,因此每張投給我們的票,我們都珍重對待,我們必須與你相認,讓選票不只是選舉當天的一張票,而是一年365天在我們每日生活中都可以實踐出進步的生活政治,發展出新的政治力量。」
明天我會去民陣的辦公室與他們相認,了解他們接下來想做什麼與打算怎麼做。我想跟我自己與我的父母說,當我們覺得對政治很無力,先想一下自己到底做了什麼。我們說政治人物很爛說自己很無力,但那是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權力拿去交在別人的手中,我們自己把自己的權力丟掉。
選舉並不是投完票就沒事了。更重要的是投票之後。
我現在想的是,我對鹿野選舉文化的無力感可以怎樣不那樣無力;我現在還沒有想到,我還沒有找到著力點,但我相信有一天會有的。要先相信這件事。拜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