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 星期二

沒想到人生第一次開車

 

開車好好玩。

沒想到人生第一次開車,是在田裡開小火犁搬運馬鈴薯!這樣我今年夏天應該有機會學會開車吧。很奇怪,我其實也不怕水但一直到去年才學會游泳,沒特別怕開車可遲遲沒學會開車,但想學什麼時候都不嫌晚吧?

開車初體驗從小火犁開始真的很不錯,因為它很慢,旁邊又都沒有車(廢話)。

但本文重點是馬鈴薯大採收,感謝今天各路人馬的幫忙,一分地一個早上就採收完了,產量粗估1500斤,本日最大顆(目前)473克。

對了這台紅色的小火犁,信廷給它取名Biung(比勇),聽起來很勇實際上也很勇!感謝比勇讚歎比勇!

下次大採收是3/8,應該也會跟今天一樣好快又好玩吧!


野人谷2024-25秋冬馬鈴薯&花生醬預訂單
https://reurl.cc/b3K55v





 

2025年2月23日 星期日

黃金跟大葉有什麼差別?

 

好的,黃金跟大葉有什麼差別?切開來給大家看一下。

黃金是黃肉,大葉是白肉,一樣都是馬鈴薯(廢話)。懶人做法可以淋點油放烤箱,兩種都好吃,黃金稍Q一些,大葉稍鬆一點,看你喜歡哪一種口感  : )

一般來說黃金耐燉煮,大葉適合油炸,但如果是要煎要炒要蒸,兩種都很適合喔。

當然他們在地表上的植株也有差異,但這之後再另外寫一篇好了(田間觀察真的很有趣)。

#野人谷馬鈴薯
#無農藥無肥料
#三月起分批採收分批出貨直到五月

▸野人谷2024-25秋冬馬鈴薯&花生醬預訂單
https://reurl.cc/b3K55v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穩著來

 


嗯,我的動作有點慢,表單才跑一天,馬鈴薯的預訂已經來到1800斤,然後花生醬完售。真是抱歉,我以後動作會快一點。

信廷常說穩著來,一項一項慢慢來,慢慢來比較快,結果這期訂單速度是跑得蠻快的。但這期種植面積擴大,而且良率佳,有機會破一萬斤,希望這一萬斤可以順順利利的被訂完。

今年,是信廷無農藥無肥料種植第十年。說到「無農藥無肥料」,太常聽到導致快要沒有感覺了,但能這樣耕作並持之以恆真的很不容易。種薯是切好還是不切好?怎樣的狀況容易發芽?如何維持地力?怎麼讓植株健康?田間管理的眉眉角角,這些都沒有一套固定的SOP讓人照著做就能確保收成,而是得一年一年在反覆中取得經驗。

跟信廷走在田區,看著那一大片綠油油的馬鈴薯田,看著那往上往旁邊伸展開來的植株,感覺他們好健康;看著那裂開的地表土壤被底下正在長大的馬鈴薯撐開,就覺得好開心。

當然更開心的是,收成的時候。

之前採收是朋友開怪手幫忙挖,大家得冒著性命危險(誇示法)衝到怪手下方去撿,或是用鏟子一穴一穴的挖……而今年有採收機!新來的工作夥伴小火犁跟採收機,讓採收工作變得更加便利,看到採收機鏟進土裡馬鈴薯就滾出來,就覺得好愉快哈哈哈啊! 當然更愉快的是,大家來把馬鈴薯都買回家!

馬鈴薯預計三月初陸續出貨,有黃金跟大葉兩個品種。除馬鈴薯外,還有馬鈴薯酒,一樣是自產自製自銷。另有幫朋友代售的鳳梨乾跟醬油,詳情請看表單,謝謝。

▸野人谷2024-25秋冬馬鈴薯&花生醬預訂單

https://reurl.cc/b3K55v

 





2025年2月16日 星期日

正在變成繭的繭


在廚房的鐵盤下發現
真抱歉
我必須把你移到外面去了

2025年2月13日 星期四

2024年閱讀書單,與直覺推薦的書

遲到兩個月,但其實也沒人給我訂Deadline。2024讀的書只有二十八本,記錄時沒分月份,第一次這樣劈哩啪啦也沒分類,看不出是小說還是非虛構,是繪本還是漫畫,但沒關係,看了感興趣的書名請自行搜尋。

書單我列在最後面。

倒是在回顧去年書單時,直覺地回想,如果要挑幾本「很想請對方讀讀看」的書,我會挑哪幾本呢?老實說因為對象不同挑的書可能也會不一樣,但不想那麼多了,以下幾本是我直覺想要請人讀讀看的書。



1.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朱和之

去年年初讀的,讀完時覺得好厲害。好像因為覺得太厲害也覺得別人寫的書評很厲害,所以自己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現在仍舊說不出來,可能是因為作者剛好是跟我相反的人,我對這種可以消化龐大的歷史事件並重新編織故事的人,由衷感到佩服。

對歷史小說,對三叉山事件、對族群、文化感興趣的人,如果你沒讀過這本小說,沒讀過朱和之,非常推薦。(另,他的《南光》我也很喜歡。)

2. 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胡慕情

之前推過不只一次,就不在這邊重複寫。
感興趣的人請看這裡: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7745

3. 燒紙、神經可塑性、帶著故鄉行走

不知為何想將這三本擺在一起講,雖然它們彼此沒有關係(有可能是這三本書封顏色調性很協調,讓我想把它們擺在一起拍。)

《燒紙》,作者李滄東,短篇小說。第一篇〈為了大家的安全〉,一個發了酒瘋的阿婆在長程巴士上不斷跟大家邀酒,後來被乘客以安全之名固定(綁在)座椅上,阿婆大叫我想尿尿卻被置之不理。為了安全之名什麼都可以做嗎?以一個發生在旅途中的突發事件暗喻韓國政治,故事簡短直率又犀利。

《神經可塑性》,英文書名Rewire,重新接線。平常我們不太會管自己的大腦怎麼了,雖然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是因為大腦,但當有一天自己不像自己了,比如不知為何會不斷反芻(不斷回顧痛苦經驗),我們以為是「個人」問題,是自己過不去,但很有可能其實是「大腦」過不去,大腦機制讓你不斷反芻。這時先了解大腦運作,明白你遏止不住的悲傷不一定是你個人的問題,再透過一些方法Rewire──「用神經科學突破行為模式迴圈,終結焦慮、恐慌和憂鬱,實現最佳的心理健康」──書名副標是這樣寫,好像很厲害,而現實雖然不一定可以終結,但至少可以了解,光是不要苛責自己,就是Rewire最重要的事。

《帶著故鄉行走》。我先聽吳俞萱講這本書,之後才讀書。那天在線上,沒開鏡頭只聽著吳俞萱的聲音。關於這段我之前寫過,但我忘了我是否寫過這本書,好像沒有。我現在沒有翻書,但仍記得書中的一些段落,當花蓮地震時大家慌著跑,俞萱在確認自己與孩子都安全後,她帶著小川看那裂開的地面。去到語言不通的國家,她擔心著第一天上學的小川,後來她發現她擔心的其實是自己。她提醒自己要感覺當下,而不是去計畫。她提醒著我要回到「人」,這件事不只在教育上,也在生活中。



4. 潮浪王子

之前寫過書評,但因為故事線太多,當時重點擺在家暴、童年經驗與成年後的創傷,但其實不只如此。所謂的美國南方文學我沒研究過,但當我讀到《潮浪王子》,第一次觸碰到了我沒見過與想過的南方面貌──生在南卡羅萊州科勒頓的湯姆去到紐約曼哈頓,他替白人女性開門時被白眼,「你們這些南方男人。」南方男人被紐約女性主義者瞧不起,「你們這些男性至上、歧視黑人、瞧不起猶太人的南方男人」。湯姆感覺到自己被歧視,他明明不歧視黑人,於是他故意黑鬼黑鬼黑鬼的叫著。

但小時候的湯姆確實歧視黑人,因為他就是生長在那樣的環境啊。直到學校轉來一個黑人同學,大家都歧視他,而湯姆與其說是歧視黑人不如說是害怕,「黑人是不是就像長輩說的那樣?」那樣是怎樣?很恐怖、很壞。姊姊莎瓦娜去跟黑人同學攀談交朋友,他嚇都嚇死了,「你這樣會害我被同學邊緣化。」哥哥路克是足球隊長,他叫著對方黑鬼,但要他盡全力跑,「黑鬼,我知道你很能跑。」他讓黑鬼加入球隊,不像其他人抵制他。

路克這個角色,是小說中我最喜歡的,因為他太瘋狂了。他看起來很正常,就是個捕蝦人,但當科勒頓唯一的白海豚,全鎮居民暱稱「白雪」,那樣一隻應該優游於海洋中的美麗的生物,卻被邁阿密水族館覬覦以研究之名進行圍捕,路克去阻饒他,帶動全鎮民的集體捍衛白海豚,那段描寫好精彩。最後白雪竟然是被自己的爸爸出賣,為了幾千塊美金,賣掉時還很得意。孩子們恨透自己的爸爸,路克帶著妹妹和弟弟展開公路之旅,開車從南卡羅萊到邁阿密途經好幾百公里,要把白海豚偷回來。開車要怎麼偷白海豚?這就是故事好看的地方。

還有許多好看的段落,路克打游擊戰。當政府決定把沒落的科勒頓郡列為發展核武的計畫用地,路克發起了一連串的抗爭。「全郡將納入工廠之用,該計畫的名稱為『科勒頓河計畫』,旨在製造核武新廠的材料,或運作核能發電廠所需之燃料,美國國會已撥下七千五百萬的建造經費。」之後是遷村,一點一滴地將小鎮的記憶抹除,那段描寫詳細到我還去估狗,想知道美國是否真的有這樣的計畫。

作者將科勒頓這個以捕蝦捕魚為生的南方小鎮寫得好活,活到我對這個地方感到好奇,它是否像作者筆下那樣又窮又美,那裡的海岸線是否能同時看到日落與月出,是否能見到湯姆口中,母親要孩子看的魔法。

我媽讀完這本書時,說好好看。《潮浪王子》厚厚兩大冊,四十萬字,我媽說好看,「沒讀過這樣的題材,會想要一篇接著一篇讀下去。」



--以下是2024閱讀書單--

1.成為西蒙波娃/西蒙波娃
2.我是個謎/寺山修司
3.彼得與他的寶貝/莎拉.潘尼帕克
4.回家/莎拉.潘尼帕克
5.哲學教室/李普曼
6.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丹尼爾•凱斯
7.一位女性殺人犯的素描/胡慕情
8.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朱和之
9.工作排毒/陳夏民
10.燒紙/李倉東
11.談恐懼/克里希那穆提
12.憂鬱/牛津非常短講
13.焦慮/牛津非常短講
14.在小山和小山之間/李停
15.黑糖的女兒/彭素華
16.動物關鍵字/黃宗慧、黃宗潔編
17.為什麼幫助別人的你,卻幫不了自己?用正念與基模療法療癒自我/伊藤繪美
18. 討海魂:13種即將消失的捕魚技法,找尋人海共存之道/行人
19.成為企劃人/李惠貞
20.神經可塑性/妮可.維諾拉
21.大猩猩審判日/須藤古都離
22.泡泡紙男孩/菲力.厄爾
23.帶著故鄉行走/吳俞萱
24.袒露的心/平路
25.有罪推定/黃致豪
26.潮浪王子/佩特.康洛伊
27.獵犬偵探/谷口治郎
28. Jim想再跟你散散步/馮索瓦・史奇頓

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長大後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年前收到一本有意思的書,《長大後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不是在講「我的志願」,所以書裡面不會有老師、醫生、建築師、公務員,也不會有作家跟農夫,取而代之的是「什麼都能修好的人」、「喜歡天馬行空想像的人」、「很會開車的人」、「很會保守祕密的人」……對耶…如果是這樣的願望,那可以同時成為很多種人吧?可以同時是「認識很多植物的人」+「喜歡追根究底的人」+「做錯事會主動道歉的人」+「不怕打針的人」。

不過,讀到「不怕打針的人」那篇時,我忍不住想,可不可以想成為「會怕打針的人」啊?當然沒有不可以,想要不怕很好,但如果就是怕,那也不要太勉強自己?所以,我想成為「不要勉強自己的人」。

「不要勉強自己的人」是我自己加的。有人可能會說,怎麼可以不勉強自己呢?遇到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嗎?不想吃的東西就不要吃嗎?不想寫的作業就不要寫嗎?我的意思不是這樣。不要勉強自己是──當大家都說不怕打針才勇敢,那如果你害怕,就不要勉強自己跟別人一樣不怕(雖然針最後可能還是要打)。不要勉強自己,去跟大家一樣。希望我這樣說不會被誤會。

不要勉強自己,聽起來有點任性,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特別是當自己也困惑,有兩種想法、兩種聲音的時候,所謂的不要勉強自己,究竟該往哪個方向去呢?

這是一本寫給小孩與青少年的書,但我覺得大人也可以讀。讀的時候會想,那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呢?雖然已經不是小孩了,但大人仍舊有想要成為的人,說不定就是因為已經活了好一大把年紀了,因此更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當然也可能因此更加困惑)

成為,是一個動詞,是正在進行。不是一個終極目標,而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自己如何跟自己說話。

我想成為,不要跟自己過不去的人。
我想成為,不被自己絆住的人。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新春第一顆麵包

 

荔枝乾腰果
這次加了奶油發酵
還沒試吃,不知道好不好吃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原來溫暖就會復活

前陣子朋友來家裡聚餐,羅採了一把酢醬草花,紫紫紅紅的還配上腎蕨,超美。我把花移進屋子,加了水。過兩天我們就出門去西部了,花自己在家裡好幾天。從西部返家那天,她還紫紫紅紅的抬著頭,我想著酢醬草花好耐。

又過了兩天,發現她垂著頭,像是凋萎。我想也是,都一週了,時間應該也差不多了。

我將她取出花瓶,整把丟回庭院附近的草叢,想讓她回歸土壤。丟的時間是上午。下午,信整理路邊藤蔓,「怎麼會有一把花丟在這裡?」我去看,好像是上午丟的那把,但花是開的!

「不是吧?我看她已經凋萎了所以才把她移出來啊!」
「還是那天也有人另外綁了一把?」
「不會那麼巧吧?這把也有綁腎蕨,應該就是羅採的那把。」

猜了半天,想不出原因。因為花照到光?因為迴光返照?因為接觸到土地?因為?總之她復活了。

明明已經凋萎的花,究竟為何丟進草叢又開花?這事我一直放在心裡。

抱著實驗的心情,前天我又採了幾朵酢醬草花,跟油菜花一起。這次才擺兩天,油菜花還精神奕奕,酢醬草花已垂頭喪氣。

垂頭喪氣,那剛好,我將她們移到室外,想知道酢醬草花會有什麼反應。我擺了兩天,觀察了兩天。今天中午,酢醬草花抬頭了,原來是因為溫暖,今天中午有陽光,回暖。

我觀察四週的酢醬草花,就算是白天,冷時垂頭,暖時抬頭。

原來溫暖就會復活。

PS.後來發現酢醬草有睡眠運動──早上葉片會展開,傍晚葉片會閉合。 睡眠運動主要是受光線及水分膨壓的影響。 其原理是葉柄水分流出細胞,水分減少造成膨壓喪失,使葉片下垂而造成葉片閉合的睡眠現象。

 



2025年1月29日 星期三

每個重複的第一次

太光滑的葉子,顏料容易跑走。上頭有細毛的,吸附不了顏料。顏料塗在葉脈凸起清楚的那面,可留住像血管般的意象。我一邊動手一邊跟同學說明,所以不是每一種葉子都適合,不是哪一面都好拓。

「拓之前快速刷上顏料,不要等太久,顏料會乾。將上好顏料的葉片,蓋在紙上,像蓋章一樣,」「在葉子上加一張紙,雙手平壓,用手指慢慢施壓,像幫葉片按摩,」「每一個地方都要壓到喔,這樣葉子的輪廓和紋理才會完整的被拓印下來……」

我仔細說明步驟,像是有固定的SOP。但我在開始做拓繪之前,其實這些都不知道。我並不是先學會如何拓繪才開始做,而是在嘗試中歸納出方法與步驟,能在一堂課內,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同學體驗拓繪創作。

可每次這麼做時,我都有點擔心同學以為只能這麼做。其實留白有留白的美,不完整有不完整的破碎感。不建議上顏料的那面是出自於觀察,而非不可以,「你想要還是可以,你可以去試。」「像是有規則,但其實沒有規則。」

所有創作幾乎如此雷同。

我想起第一次拓繪,在台北青田街。我邊走邊看,看樹上、地上的葉子,觀察他們的形狀。我撿起他們,摸他,想像被拓印下來的樣子。我看著波蘿蜜的葉子,好大一片,像海浪,我想像那是一片樹海,有條魚跳躍其上。我撿回家,拓在一件舊衣上,上頭畫了隻魚,樹海上有雨在下。

台北公寓的陽台上種了南瓜,不結果的南瓜,只長葉。我看著南瓜葉脈,像心脈。我剪下一片葉子,拓印在T恤左側位於心臟的地方,從葉尖拉出線,像是葉脈拉出細細長長的河流。後來搬到台東,台東有更多可拓,才知道瓜類的葉脈都像河流。可如果不細細地看,就算每天看也不會發現。

有天朋友家來了一批飛魚,邀大家一起做飛魚一夜干。殺魚醃漬一字排開,當飛魚被一隻隻吊起時,有人說要不要拓飛魚啊。我一時搞不清楚是玩笑還是認真,但又覺得不無可能,雖然我從來沒拓過魚。

沒拓過魚,但印象中看過魚拓,大概知道該怎麼做。可真正將魚從冰箱取出,備好顏料時,還是盯著魚想了一會。

剛從冷凍取出的飛魚是僵硬的,翅膀打不開,得等魚回溫甦醒。回溫時魚身濕涼,得替牠擦乾。等待魚回溫,我思考著拓繪的步驟。魚是立體的,立體便不能像平面的葉片蓋章一樣,得倒過來,魚身在下,T恤覆蓋其上。布是軟的,布能依著魚的曲線,將那不規則的弧線拓印下來。

在腦袋裡將步驟跑一圈,下手時得一氣呵成,沒有重來的機會。把魚擺好,確認沒有血水滲出,快速上顏料,不能太水不能太黏。上好顏料看準位置,T恤蓋上,包覆,按壓,掀開──我慢慢掀開,像開獎一樣,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到魚拓印在上頭的悸動,噢,就是這樣啊,原來是這樣。

那是第一件飛魚拓,我上黑色灰色顏料,是一隻灰黑的飛魚拓。那隻飛魚平躺,我拓印出牠的側面,像是側臉照。之後我又拓了上百件飛魚,牠們每隻都不一樣,有些下雨,有些飛在肩上,有些跳躍。我讓飛魚以肚腹貼平紙上,雙翅打開;我以畫筆甩顏料,像飛魚衝出水面衝出浪花。

也有朋友問我要不要拓稻子。稻子?我想著稻穗顆顆粒粒,要怎麼拓?但我接招,我說好,拓了就知道要怎麼拓。某年台北詩歌節,以「為理想勞動」為主題,我拓了三百個稻拓帆布袋。上顏料於稻穗,覆蓋、按壓,重複再重複。夏天,我穿著吊嘎汗如雨下,為理想勞動,感覺著每個重複中的第一次。

第一次只有一次。第一首詩,第一件拓繪。可每首詩也都有他的第一次,每件拓繪也都只有一次。我有意識寫的第一首詩,是一種明確的有話想說,感覺到一股力,生出一個句子。第一個句子帶出第二個句子,他們在我腦袋中說話,變換位置。我感受到詩的形成,不是一個知道要怎麼寫而去寫的過程,而是知道要寫什麼而去寫,我用文字去抓它們,它們的樣子出現了。樣子將想說的生出來。

拓繪也是。我享受每一次生出的過程,去看去想,去試。胎盤,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胎盤拓繪,朋友的胎盤,溫熱,有著軟與彈性,有血。我看著胎盤與臍帶。我用胎盤自己的血將胎盤的樣子寫下,在T恤上,三件,爸爸媽媽小孩。血乾涸後會呈褐色,我以色彩附著其上。

我記得每樣事物第一次拓印的驚喜──原來辣椒是這樣,百合是這樣,蝴蝶,各式我叫得出名字或叫不出名字的蕨。拓時我看著他們,觸摸,感受他們的質地。百合花朵透明,上有細紋,像是脖子的皮膚半透明有著細細血管。我透過拓印看他們,看到那如果不拓印我可能不會看到的。

如同寫。我透過寫去看事物,去看自己。

可當我拓了上百件將近千件,原來我也會在意好不好。當我越寫越多,也開始在意好不好。好當然好,當然重要,可不該綁住自己的手,自己的心。要如何像第一次拓繪時那樣不怕?像第一次寫詩時那樣激動?對,不怕與激動,裡頭帶著緊張──可那緊張是──對未知的期待,身處其中,有點發抖。

不要怕。我總是跟同學說不要怕。不會失敗。拓繪沒有失敗,寫沒有失敗。無論如何那都是你當下面對它時,所留下的樣子。不管是第一次,還是重複了上百次。記住每次都是第一次,唯一的一次。這很難,這是最難,而拓印提醒我在重複中記住這件事,每次都是當下。每天都是重複,每天都是當下。

 
──刊登於《文訊》2025年‧1月號
 

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時間會融合一些東西


最近生活有極大的變動。這變動既熟悉,又帶著新的認識。

跟信認識十年了,沒想到現在會走在一起。兩個人都沒想到。是什麼讓我們走在一起,很難說,不知道,可能是因為時間。機緣、時間點、年紀、自己的狀態,都與時間有關。

但有什麼跟時間無關呢?

原本認識的。後來才認識的。原來在一個人身上,因為關係不同,狀態不同,看到的東西也不一樣。包括對方,包括自己。

趁著還未變天,下午去田裡散步。經過油菜花時,信採了一把花,「今天是黃色的花。」經過香菜時,「香菜的花是白的。」經過紫花藿香薊,他說加一點紫色的。黃的白的紫的一把,是野人流。

回到家裡,我什麼也不疏,直接抓了路邊的藤蔓綁起,插進瓶子裡。我進屋寫稿,休息時又出來看花,發現花看起來不太一樣。

「再放一陣子可能會更好看。」「時間會融合一些東西。」信說。

我說,那麼會講。

有時人為剛做好的東西,一段時間之後,會覺得它更自然更融合,我是這樣覺得。信說。

從高雄又回到鹿野。有許多熟悉的,更多需要再慢慢認識。

新年快樂。


2025年1月23日 星期四

我還在這裡──宋尚緯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整理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 包括書寫 , 有段時間自問 : 我寫字究竟是為了什麼 ? 以前為了紓解自己的痛苦 , 後來認知到他人的痛苦之後 , 我問自己 , 我能夠做些什麼 ? 我寫作只是純然為了滿足自己說話的慾望而已嗎 ? 我是不是能做更多的一些什麼 , 來幫助和我一樣處在痛苦裡面的人 ? 我寫作一開始是為了自救 , 後來有段時間認為自己也許能夠救人 , 現在則是認為我還是只能自救 , 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幫助到其他人 , 但我持續書寫是為了留下一個思考的紀錄給自己 , 也給其他人參考。

──宋尚緯 , 我還在這裡。

。。

這是我第一次用手機語音輸入來po文 , 因為我手邊沒有筆電 , 而我手機輸入打字太慢 , 於是決定用語音輸入。這是一個奇妙的狀態 , 我似乎是用說來代替寫 , 直接將腦中的字詞 , 以說的方式寫下來。我說的時候非常慢 , 因為邊說邊想。

回到高雄家 , 發現桌上躺了麥田寄來的書 , 打開後發現有宋尚緯的 (我還在這裡 )。我讀了第一篇 , 就忍不住想要po文 , 但我寫臉文多半會長長的 , 因為想說的話總是太多 , 就會不小心變長。可是我手邊沒有筆電 , 而我的手機打字輸入沒有全形的標點 , 這讓我感到很痛苦 , 但我想不管了 , 我想要在剛讀完的這個時刻 , 馬上就po。

我把想說的話全部都講完之後 , 才加上標點符號 , 逗號只有半形 , 還好句點有全形 , 沒有書名號 , 只好用括號來代替 , 然後回頭修改錯別字 , 這也算是一個特別的書寫體驗吧。

書摘也是用語音輸入。我聽著自己一字一句的慢慢唸 , 這是一個奇妙的閱讀經驗 , 我真的用讀的 , 讀出來 , 聽見自己的聲音 , 而不只是文字在腦袋中浮現而已。

歡迎大家也可以這樣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