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7日 星期日

對好與完成的執著

聚餐完跟e在車站等車,我說我坐7點20的。7點20上車後,我在車上想了好多寫了好多,過了好久之後,我在想怎麼過了好久還沒有到鹿野.......然後發現,已經到關山了。
 
於是我又從關山坐回鹿野。
 
來來回回多了好多在車上的時間,我的腦袋也一直在轉。好多事情根本沒有辦法知道怎樣才會比較好啊,但我們卻又想往比較好的地方去。
 
最近在想一件事,對許多事,我們是不是都太對「好」這件事執著了呢?但是不求好要求什麼呢?但我最近想,真的是最近才想到(為什麼我最近才想到呢?)為什麼我們不能把各種樣態都當作一種「了解狀態」的方式去接受呢?
 
這樣講好像太唱高調,但我真的是這樣想。比如說「我不會某件事」,「不會」就只是「不會」,「不會」不一定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它只是一種狀態。
 
比如我不太會社交,就算表面上看起來會,但我心裡總是會緊張。有一陣子我覺得自己應該要想辦法解決這種總是要在心裡演練的「毛病」。但我後來想,為什麼一定要解決呢?我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狀態的就好,好像不用去把它當作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
 
比如小孩「答不出」某一題習題,重點可能不是去消除這個不會的狀態,讓小孩寫出答案。重點可能是觀察「回答不出問題」的這個狀態,了解這個狀態。不需要馬上就回答出來,遇到不會的問題,思考的這個過程本身,如果可以視為有趣的,就不會執著於只是要快速得到答案。
 
我突然想到長大之後的我算數學,我可以花好多天去想一題數學,就算想不出來,但在思考的過程中覺得非常有意思──啊,原來這樣算不行呀,換一個方法好了;啊,那樣算還是不行呀......有時候可以想出解答,有時候想不出答案。
 
但是求學時期的數學就只有對跟錯。雖然這個世界在某個標準有所謂的對跟錯;但是只有對跟錯的世界,非常無聊。
 
把思考寫下來這件事也是一樣呀,沒有這樣比較正確、比較厲害(雖然就某個層面來說是有);但對自己來說,重點是我怎麼想這件事情,了解自己怎麼想的。不是一出手就要寫出沒有問題的文章,而是在過程中反覆的了解與接近。
 
其實我講得沒有很清楚。
 
騎車回家,比想像中冷。這時候如果下雨就會更冷。我邊騎邊想著從前騎車上陽明山,下雨時雨打在手上的冷,那不是冷是痛,戴手套也沒用。
 
所以今天這種冷根本小case,才18度。不過冷的時候我就沒有在想了,我加速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